精准扶贫的八里湾实践
——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农业产业扶贫稳步推进
作者:毛红平 记者 余家明 余惠玲
八里湾,自古就是湖北红安县南的商贸重镇,在经历了历史变迁和贫困洗礼后,创新思路,全新定位。近年来,红安县八里湾镇党委、镇政府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黄冈市委、市政府“双强双兴”,县委、县政府“打造千亿园区,建设县南新城”和“紧扣两争两创两融、建设三城三带三区”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奋力脱贫,努力把八里湾镇建设成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和红安县南新城的核心区。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当“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号角吹响,八里湾镇党委、镇政府也不甘示弱。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后,八里湾镇党委、镇政府快速行动,组织全体脱产干部、21个村支书、镇直部门负责人、9个县直扶贫工作组组长、8名县直单位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
镇党委书记刘晓军介绍,八里湾的精准扶贫严格遵循“县级主导、镇抓落实”的原则,统筹推进全镇精准扶贫工作。他们全面领会贯彻习总书记“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确定的“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按照市(县)委、市(县)政府的统一谋划部署,确保宣传口径不变样,政策提法不多样,推进落实不走样,形成精准扶贫工作全市一盘棋。
产业扶贫写就民生答卷
位于八里湾镇刘明秋村的金碧园生态科技园项目小龙虾基地项目,是由本地知名企业家、市政协常委钟必林钟总回乡投资建设,计划投资3.5亿元,流转山林田地7500亩,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建成以小龙虾为主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基地,规划八大功能区,打造集生态休闲、养殖加工、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目前已经开挖精养虾池102个,总面积1100亩,已投放虾苗6万斤。
“群众致富快,全靠产业带”。项目老板钟必林年少时只身一人,到海南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资金,有心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农民回家了。”
县委副书记方思意多次来到八里湾镇旺家田村贫困户刘腊安家中,刘腊安现年40岁,全家4口人,妻子是精神病患者,纯女户,两个女儿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家中经济收入靠他一个支撑。通过介绍,刘腊安到就近的云氏农业示范产业园打工,每天收入不少于80元。和刘腊安一样,该村48岁的贫困户刘福生为了两个读大学孩子,也能常年到云氏农业示范产业园打工。
2015年10月3日,八里湾镇旺家田村的云氏农业示范产业园养殖波尔山羊和湖羊5000多只,急需劳动力,得知这一情况后,该镇迅速与云氏产业园对接,推荐30名精准扶贫的贫困户直接就业。
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我们的优势兵力,就是我们产业扶贫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挂图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产业扶贫攻坚战!”
项目扶贫园城同建舞翩跹
依托园区,通过还建房项目扶贫、园区就业扶贫也是该镇实施精准扶贫的又一大手笔。
抓招商引资扶贫。该镇立足优越的区位交通和园区平台优势,利用光彩事业黄冈(红安)老区行活动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小项目全面开花。签约引进了湖北楚蒡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7500万元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湖北云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7亿元的云氏农业示范产业园项目。在做好招商护商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向外争取项目和资金,去年上半年完成争资立项1000多万元,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抓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利用倒水河以东的农业资源,配套园区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引进了华源、湖北晨忠、武汉楚蒡源等农业企业,组建了一批专业合作社,从中和司至大河畈、王家湾逐步形成了万亩油茶、千亩蔬菜、千亩药材的桃八线高效农业示范带。
抓美丽乡村建房扶贫。八里湾镇以阳福线为轴线,对阳福线镇区段和火车站站前大道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完善地下管网和绿化亮化。桃源新村已完成二、三期主体工程建设,道路、绿化、党员活动中心、村级卫生室、幼儿园和大型超市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围绕旅游景区服务功能完善,对陡山吴氏祠及周边村庄、道路进行了苗木绿化和环境整治,在进出路口设置了指路牌、导游牌,对进出道路进行了路基路面修整。
“让园区建在家门口,把幸福生活送上门,奋力拼搏两年,完成脱贫任务。这样的脱贫模式,才有‘钱’途,这样的精准扶贫,才有深度!”镇党委书记刘晓军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