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秋阳漫过红安西部的岗峦,像一层鎏金薄纱,轻轻覆在上新集的田野、巷道与民宿露台。立于石古岭村民宿的木质露台上极目远眺,田埂间的野菊铺成一片灿烂的金黄,风过处,细碎的花瓣与暖光交织,翻涌成流动的画卷;蜿蜒的公路如银带穿境而过,车流有序地奔赴山间、田野或是村落深处;红色景点里,研学队伍的笑语裹着历史的温度,在松柏间轻轻回荡——这幅动静相宜的图景,正是上新集以信仰之红、生态之绿、产业之金为笔,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画布上,晕染出的生动模样。
上新集,地处红安边陲,自古便是连通内外的“口子”之地。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曾因村庄分布零散、基础设施薄弱,守着好山好水却难破发展瓶颈。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镇党委锚定“村美、业兴、民富、景靓”的目标,让信仰的底色、生态的本色、产业的亮色相互交融,在这片土地上,一场城乡共富的诗意之约,正徐徐拉开帷幕。
信仰之红:铸魂聚力,撑起城乡振兴“主心骨”
上新集的村庄,或枕山而、居或傍水而建、或踞于岗地,不仅分布分散,资源禀赋也各不相同。早年,各村各自为战,有的守着红色资源却不知如何开发,有的握着生态优势却难寻变现路径,资源难整合、力量难集中,成了制约发展的“拦路虎”。
要打破困境,必先立起“红色引擎”。镇党委深谙此理,将信仰的力量化作发展的动能,以“扛旗攀高峰”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党员干部怀揣着“问题清单”走村入户,哪家的路还没修通、哪个产业缺技术指导、哪户村民有急难愁盼,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落在行动里。
王姚线周边的土地协调工作,曾是块出了名的“硬骨头”。涉及房屋拆迁、田地流转,村民们心里都有顾虑:“拆了房子住哪儿?流转了土地靠啥生活?”镇党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党员干部不摆架子、不唱高调,就坐在村民的庭院里,捧着热茶跟大家算“长远账”:“路修宽了,游客能进来,农产品能出去,咱们这‘口子镇’的优势才能显出来,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生活也能有更稳的盼头。”真诚换真心,疑虑渐渐消散,沿线各村很快达成共识,工程顺利推进。如今,这条平整宽阔的道路,不仅成了连通城乡的“交通线”,更成了激活发展的“经济线”。
石古岭村推民宿产业时,村民心里没底,党员干部便率先腾出自家老屋改造样板——斑驳土墙留岁月痕迹,闲置农具变特色装饰,让破旧房屋蜕变成有故事的民宿雏形;新红村想扮靓村容,党员自发组成“环境整治队”,每周带着村民清理巷道、修剪绿植,把杂物堆改成缀满花草的休闲角。如今走在上新集的村里,随处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在民宿帮村民整理客房的,是戴着党徽的村干部;在田间帮农户查看作物长势的,是驻村的党员;在广场上陪老人唠家常、问需求的,是镇里的党员干部。“以前干部喊破嗓子,不如现在带头干出样子。”村民们的这句心里话,道尽了信仰之红引领下的新风尚。村口的平整道路、广场上的崭新健身器材、家门口就能找到的工作岗位,让“为民办实事”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也在这点点滴滴的变化中悄然缩小。
生态之绿:绘就底色,擦亮城乡宜居“高颜值”
“要想引客来,先把环境改。”上新集人深知,生态是城乡共富的底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早年,不少村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外面的游客进不来,村里的美景藏不住,“口子镇”的区位优势成了“摆设”。如今,镇党委以“生态优先、景村共生”为理念,织就三条“绿色纽带”,让上新集的生态之美,成了城乡交融的“黏合剂”。
王姚线南延段,如今是名副其实的“旅游黄金道”。沿着这条路走,一步一景皆有韵:韩先楚将军故居的红墙黛瓦隐在苍松翠柏间,门楣上的匾额映着阳光,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初心;桥店村的山茶花谷里,粉色花瓣落在青石小径上,风一吹便漾起温柔的香;再向西行,便能直达黄陂木兰景区,实现“红色研学”与“生态观光”的无缝衔接。每到周末,武汉的游客循着美景而来,上午在木兰山赏云雾缭绕的山间盛景,下午到上新集的红色景点追寻革命记忆,傍晚住进村里的民宿,尝一口地道的农家菜——这条“黄金道”,不仅串起了景点,更串起了城乡消费的“双向奔赴”,让城里人的休闲需求与乡村的生态供给精准对接。
S108省道旁的红色研学专线,让革命故事有了“活载体”。曾经,通往蔡申熙纪念亭园的路还是条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游客来了也难久留。后来,镇里把这条路重新修整,铺了平整的沥青,两旁种上常青的松柏,还设置了红色文化标识牌,上面印着蔡申熙将军的革命事迹。如今,游客沿着这条路走进纪念亭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聆听革命故事,触摸历史的温度,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记忆愈发深刻。这条专线,不仅成了红色教育的“打卡地”,更吸引了城镇的学校、企业前来开展活动,让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变成了城乡共享的精神财富。
高山片沿河路,成了村民与游客共享的“幸福休闲路”。路边的杂物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季常青的绿植和五颜六色的花草,傍晚时分,村民们沿着路边散步,看夕阳把河水染成暖红色,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份惬意,丝毫不输城镇的公园;G346国道经扩宽、沥青混凝土硬化与绿化后,成了穿插镇区的靓丽风景线,途经社马社区时,旁侧还建了法治广场和生态停车场,节假日里,外地游客的车停得满满当当,卖农特果蔬、服装杂货的小摊前围满了人,吆喝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曾经“少见外地车”的小镇,如今成了人气旺盛的“网红地”,城乡之间的烟火气在此刻交融得格外浓烈,商贾云集的历史盛景也在这片土地上重现。
路通了,景美了,各村的“颜值”也跟着“升级”。余家岗村以“水蜜桃种植基地+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发展方向,沿线路段种满樱花和紫薇,春天花开时“车在花中走,人在景中游”,水蜜桃成熟季则果香满村,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新马社区把闲置的空地改造成了健身广场,装上了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老人能在这里打太极、聊家常,孩子能在这里滑滑梯、玩游戏,乡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休闲便利;新红村作为镇域城乡结合部中心村,正加紧完善道路交通,村里的吴振挺将军故居与革命故事,既添了文化味,又成了村民议事、游客打卡的好地方。如今的上新集,山更青、水更绿、景更靓,生态之绿不仅擦亮了城乡宜居的招牌,更让村民的日子,有了“诗意栖居”的模样。
产业之金:富民强镇,激活城乡共富“新动能”
“每个村就像一棵树,各有各的水土,各有各的收成。”在镇党委的规划里,城乡共富不能搞“千村一面”,要让每个村都长出“特色翅膀”,凭着“独门绝活”闯出增收路。如今走进上新集,石古岭的民宿、新和的“野菊+羊肚菌+龙井莲藕”、富西的瓜果、余家岗的水蜜桃,各有各的亮点,各有各的精彩,产业之金正让这场城乡共富的诗意之约,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石古岭村的民宿,是上新集“出圈”的“代表作”。这个曾藏在山边、房屋破旧的小村,如今靠着独特的民宿风格,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方。在民宿改造之初,村党支部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选取几处闲置的砖石楼房和瓦木平房,保留老建筑的肌理与韵味,仅对内部的水电、卫浴等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让“老房子”既保留乡愁,又不失舒适。同时,村党支部还深入收集游客需求与村民建议,在民宿里设置革命主题的公共活动空间,在庭院里保留农家菜园,让游客既能体验劈柴、种菜的乡村生活,又能通过老照片、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第一批试住的游客赞不绝口,拍照发朋友圈后,石古岭民宿很快“火”了起来。如今,村党支部即将推出“房屋入股+统一经营”模式,村民出房子,村里统一装修、管理、接单,收益按比例分成,让“老房子”变成“摇钱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分享旅游红利。
新和村的野菊,是岗地上开出的“致富花”。这个地处岗地的村庄,早年种着传统作物,产量低、收入薄,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党支部书记带着党员去外地考察,发现野菊耐旱易种,既能当景观吸引游客,烘干后还能做花茶、入药,很适合村里的土壤。可刚开始推广时,村民们还是犹豫:“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新和村龙井冲村的党员率先行动,集体整治撂荒的山坡岗地,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做示范。秋天,岗地上的野菊开得金灿灿的,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村里还统一安排劳力分片采摘,联系收购商上门收购,实现“采摘即变现”。如今,每到采摘季,村民们挎着篮子在花田里忙碌,连周边村的人都来帮忙,一天能挣不少工钱;而羊肚菌与龙井莲藕的套种模式,更让土地“四季不闲”,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富西村的瓜果,是田埂上结出的“幸福果”。以前,村里的瓜果都是村民推着三轮车在镇上卖,价格低还卖不完。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牵头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请来农业专家指导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帮助村民提高麒麟西瓜品质;同时,还统一注册了“富溪”商标,设计了精美的礼盒包装,让“土果子”变成“精品果”。党员干部还主动跑市场,一次次往返武汉,对接超市、水果店,签订供货协议。如今,富西村的西瓜不用出村,就有货车上门收购,省外客商也纷纷抛来“橄榄枝”,签订大额订单。每到西瓜成熟的季节,农业大棚里满是丰收的喜悦,村民们挑着满筐的瓜果,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新鲜的西瓜不仅端上了城镇消费者的餐桌,更让富西村的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余家岗村则依托“水蜜桃种植基地+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融合模式,走出了特色发展路。村里引进优质水蜜桃品种,搭建标准化种植大棚,邀请农技专家定期指导,产出的水蜜桃个大汁甜,每到成熟季,都有游客专程来体验采摘;同时,村里深挖红色资源,修缮革命旧址、整理红色故事,将水蜜桃采摘与红色研学结合,让游客在享受田园乐趣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魅力;美丽乡村建设更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净的巷道、整齐的民居、点缀的绿植,让村庄既宜居又宜游,也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
暮色渐浓,上新集的灯光亮了起来。民宿的灯笼映红了巷道,红色景点的轮廓在夜色中更显庄重,田间的虫鸣与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曾经“各自为战”的村庄,如今抱团振兴;曾经的“紧日子”,已成“甜日子”。未来,上新集还将继续以信仰之红、生态之绿、产业之金为笔,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更多“镇强民富、城乡共美”的幸福故事,让这场城乡共富的诗意之约,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