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学子来红安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7 11:01    作者:马玉爽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红安网消息    7月14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学子赴红安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红安县文化馆,观看非遗技艺以及红色文化的纪录片。馆内的展品,如同打开历史的钥匙,从民俗器物到非遗实物,全方位地呈现了红安的文化基因。

在讲解员的带领之下,学子们学习了红安大布的制作过程。龙灯和纸扎作为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也是红安县过年的气氛担当。鼓棒之间敲出了红安乡土风情——红安善书,为红安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添一份活力。各式各样的皮影戏,在一举一动间,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罗厚斌老师为实践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安县的红色故事,一位位革命先辈们的名字,如数家珍,讲述间处处洋溢着作为红安县一份子的自豪和骄傲。在他的讲述下,队员们学习到了红安县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发展,内心产生了浓浓的敬畏之情。

在红安绣活传习所,省级非遗项目红安绣花鞋垫代表性传承人席和玉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与红安绣活的故事。因意外高位截瘫的她,在红安绣活中重拾生活信心,如今,她不仅技艺精湛,还积极传授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这门古老技艺。她一边展示着精美的绣品,一边介绍红安绣活的针法和图案寓意,让学子们也对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理解。

在长胜街根雕非遗传承人叶伯奎的家中,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有的像威风凛凛的猛虎,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的像神态安详的老者,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叶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创作根雕的经历,从选材、构思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叶老介绍,红安根雕的最大特点是“三分人工,七分天然”,在创作中充分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和纹理,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展现出自然之美和自然之趣。小时候,他就已经表现出对艺术的极大兴趣和天赋,但碍于种种原因,一开始并未走上根雕这条路,后来几经辗转,与根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叶老先生还饶有兴趣地向实践队介绍他所写的诗,字字句句,真挚动人。

实践团队专程到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27.11 米高的纪念碑直入云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折射出穿越时空的光芒。步入董必武纪念馆内,泛黄的手稿、磨损的文件箱,勾勒出董必武 “革命一生、学习一生” 的轨迹。早年留学时的读书笔记里,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信仰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起草法律文件的手稿上,修改痕迹里藏着 “依法办事” 的执着。队员们凝视着那盏陪伴他深夜工作的油灯,读懂 “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永远保持先进性” 的深意。

在李先念展厅里,一件件实物仿佛搭建起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从一把跟随他长征的马刀,到一份标注着 “群众急需” 的物资清单,队员们仿佛看到了李先念从大别山少年成长为国家领导人的历程中,那份始终不变的担当。学子们说:“这种 ‘一切为了人民’ 的初心,正是当代青年应该传承和坚守的。”

“红安的魅力,在于红色基因与文化根脉的共生。无论是非遗里的红色符号,还是纪念馆中的历史物证,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传承,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团队成员表示,将带着这些故事继续行走,让红安的精神火种照亮更多角落。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