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7月13日,湖北工业大学“圆梦假期”志愿服务队来到红安绣活传承培训中心,开展非遗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及传承推广系列活动,助力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
探寻非遗根脉,走进红安绣活传承中心
当天,“圆梦假期”志愿服务队一行16人,来到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开启非遗探寻之旅。在红安绣活市级传承人刘珊老师的引领下,队员们有序参观陈列展区,从古朴的绣品文物中,追溯红安绣活的历史起源;透过这些绣品,体会红安绣活的人文魅力——它深深根植于当地风土人情,寓意载情载理、动人心魄,题材之广涉及天上人间、过去当今的历史典故、花鸟鱼虫、神祈走兽、山川风物、渔樵耕读。
世世代代的广大民间绣女,运用一根细针、几束彩线,在方寸之地的布面上,绣出了天上人间、过去当今美好事物。岁月悠悠流淌,红安绣活历经数百年沉淀,非但未被时光淹没,反而在传承中愈发熠熠生辉,成为红安地域文化独一无二的鲜明标识,无论走到何处,只要见其独特针法与图案,便能联想到红安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灵动。
如今,红安绣活拥抱创新,拓展至钥匙扣、钱包、书签等文创及实用物件,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日常并获得多项荣誉。在传承中续写与生活的紧密联结,让非遗之美,于一针一线、一用一物间,持续照亮文化传承之路 。
体验指尖技艺,沉浸绣活培训实践
参观结束后,志愿服务队转场至绣活培训中心,开启实操学习环节。刘珊老师围绕红安绣活的基础针法、配色逻辑、图案设计等内容展开教学——从穿针引线的方法技巧,到丝绣、挑绣等基础针法的讲解,帮助队员们掌握核心绣制技能。队员们围坐案前,手持绣布、彩线,在刘珊老师指导下尝试创作:有的专注研究针法,让丝线在绣布上 “走出” 规整轨迹;有的钻研色彩搭配,尝试还原图案的视觉韵味。实操过程中,绣活的精细与繁琐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考验手部协作的同时,更磨炼耐心与专注力。队员小李感叹道:“看似简单的针法,实际操作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红安绣活的精细要求,让队员们触摸到传承人群数十年坚守的温度——于快节奏时代,耐住寂寞、打磨极致,守护文化根脉。当青春热忱与非遗厚重相遇,队员们既是学习者,更是传播者,将以更饱满的热忱,让红安绣活等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转化实践成果,开展趣味非遗课堂
结束非遗体验,志愿者们整合白天的实操感悟,梳理红安绣活的“技艺特色、文化寓意、历史价值”三大核心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绣活起源与发展,让教学内容既具知识性又富趣味性。
课堂上,志愿服务队成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引导青少年感知红安绣活的魅力。首先,以生动语言阐释“何为红安绣活”,辅以清晰图片展示,使孩子们直观认知这项源自红安的传统刺绣技艺,理解其独特针法与实际应用。随后,在“走进绣活传承”环节,队员们结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的生动事例,讲述红安绣活如何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这项技艺在当地的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属“解读纹样寓意”板块。队员们娓娓道来常见图案的丰富象征——如牡丹喻富贵、喜鹊兆吉祥;并生动讲述“虎头鞋”、“蝴蝶扇菊”、“三怕图”等蕴含的民俗故事。通过这些鲜活的纹样与动人的传说,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真切体会到非遗纹样背后承载的文化智慧与情感寄托。
当青春力量邂逅非遗传承,这场实践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接力”,更是青年成长与文化振兴的“双向奔赴”。湖北工业大学“圆梦假期”志愿服务队将继续以行动诠释使命,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书写属于青年与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志愿者们说:“红安绣活不仅是一针一线的技艺,更是红安文化的基因密码。我们愿做青春桥梁,让非遗走进更多孩子的世界,也让更多人看见红安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