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盛夏的红安,烈日炙烤着大别山的脊梁,也淬炼着一群青年学子的赤子之心。7月1日至4日,一支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在37℃高温中,到红安热土丈量红色文化的厚度。他们以脚步叩问历史,用镜头记录传承,在黄麻起义纪念园的烽火雕塑前、在《红安永远红》实景剧的星火中,读懂“朴诚勇毅”的大别山精神——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青春回应,亦彰显大学生社会实践“以行践知、以知促行”的深层价值。
“实践地三易其址,设备缺乏、经验不足,我们像群‘草台班子’闯进历史长河。” 带队队长郑苑艺在实践日志中写下忐忑。但当九旬抗美援朝老兵袁先仁爷爷热情地与他们握手时,当《红安永远红》演出结束观众同唱《歌唱祖国》时——这群年轻人突然明白:红色传承从不是独角戏,而是跨越时空的共鸣,是社会实践“从课本到人心”的生动课堂。
纪念园中,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碑身正面“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17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暖光。碑后镌刻的革命歌谣让所有人驻足:“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风掠过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队员们沉默着,耳边似乎响起密集的脚步声——那是1927年11月13日深夜,数万农民们举着火把、扛着土枪,从四面八方涌向黄安县城的场景。
《红安永远红》大型实景剧中,当“红军战士”高举火把冲向山崖,漫天“星火”如流星坠落,观众席爆发的掌声与演员举旗奔跑的身影交织。实践团队队员感慨:“课本上的‘星星之火’在此刻有了形状——它是实景剧的火把,更是我们心中燃起的责任。这种观剧 + 实景的体验,让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情节,理解中国将军县红安为何能在革命年代成为‘英雄之城’,又如何在和平年代成为‘精神坐标’。演出结束后,队员们还采访了老团长李建国,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要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发扬大别山精神,为湖北的建设支点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在红安实践期间,队员们专程拜访了九旬抗美援朝老兵袁先仁。他的叙述让时光仿佛倒流至那个历史性时刻——持续三年多的炮火骤然沉寂,双方代表签署停战协定。队员们注意到,老人抚摸军功章的手微微颤抖,眼中泛起泪光。屋内一时无声,唯有窗外蝉鸣与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交织。实践团成员也都热泪盈眶:“袁爷爷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种穿透岁月的力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更撼动人心的是平凡人的守护。曹门村婶婶带领寻找旧址,将军红景区负责人联系团长采访,路边店铺老板默默搬来歇脚的椅子……“这些善意像大别山的溪流,滋养着红色文化的根。”队长感慨,“社会实践让我们懂得:红色传承不是任务,而是心与心的贴近,是青春与时代的双向治愈。”
归程行李箱里,老兵勋章特写、实景剧星火视频、文物影像静静沉睡,却将在B站、抖音等平台苏醒,继续讲述大别山的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的根”,这群青年用脚步证明:社会实践是青春的“成人礼”,它让红色基因从历史深处走来,化作青年眼里的光、脚下的路、心中的火。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当00后的镜头对准大别山星空,我们终悟:文化生命力不在玻璃柜中,而在老兵坚毅的眼眸、青年奔走的汗水、代代相传的温情里——而这,正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动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