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七月的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湾村的田野被烈日炙烤着,翻滚着金色的热浪。然而,村委会议室内人声鼎沸,挤满了顶着酷暑、汗流浃背赶来的村民,原来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张丽教授在村委会议室为家长们带来一场“如何培养自动自发的孩子”的专题讲座。
张丽教授的开场直击乡村教育痛点。当屏幕上闪过“学霸”误入歧途的案例,与英语不及格却创立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形成强烈对比时,会场一片寂静。“成才的标准绝非仅仅只是成绩单,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社会化能力的人。”张教授的声音清晰有力。她提出的“强者思维”——“无论别人如何,我自坚持正确言行”,引发家长频频点头,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
针对支教团队面对的6-12岁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张丽教授分享了极具实操性的沟通智慧,现场演示的对话案例让家长们豁然开朗。当孩子举着满分试卷时,张教授尖锐指出七种常见的“错误话术”——从质疑“题目太简单”到警告“不许骄傲”,每一句都像镜子照进现实。“与其追问班级排名,不如说一句‘你是妈妈的潜力股’。”一位抱着幼儿的母亲轻声重复着这句话,眼神亮了起来。
面对乡村普遍的“手机焦虑”,张教授的话引发深思:“孩子是因沉迷手机才厌学,还是因无人陪伴才投向虚拟世界?”她指出,对留守儿童而言,“手机可能是唯一的陪伴者”。强调“自由才能自律”,为家长开出“良方”:少指责、多倾听、善转念。当大屏幕上打出“允许一个问题的存在,就是阻止另一个问题的发生”,后排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用力鼓起了掌。
讲座高潮处,张丽教授分享家庭教育的内核:“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一起无条件爱孩子。”她引用古语“父爱则母敬,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强调温暖的家庭生态才是孩子自发成长的土壤。 “愿每个孩子都被正确对待,愿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祝福语在投影上熠熠生辉,不少家长悄悄抹了眼角。
如果说下午的讲座是为家长赋能,那么晚上的沙龙,则是将“自动自发”和强者思维的理念进行内化于心、践之于行的深度熔炼。在温馨而坦诚的氛围中,张丽老师引导年轻的支教队员们,将下午讲授的沟通智慧与教育理念,投射到支教实践中。“我们不仅是播种者,也是破土的新苗。”一位队员鼓起勇气,分享了童年时因一次失败被严厉指责而深埋心底的自卑感。她哽咽道:“下午听到‘允许问题存在’和‘转念’时,我突然明白,那个‘失败’不是我的污点,它教会了我共情。就像今天班里的同学没被点到名时失落的背影,我懂他,因为我曾是‘他’。”这正是“强者思维”的生动诠释——从过去的伤痛中汲取力量,转化为理解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沙龙中,真挚的分享此起彼伏:有老师为孩子们喊出了她的名字而欣喜不已;有老师因看到自己班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帮助他人,感到“自发”的种子在萌芽而备受鼓舞;也有老师坦诚地剖析了自己在看到某个孩子失落时内心的触动与反思。“那一刻的失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下午讲的‘看见’和‘认同’有多重要。这些鲜活的感悟,正是家校共育理念在支教前线的落地回响。
这场特别的沙龙,不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探讨,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疗愈。队员们彼此倾诉着“从未向别人讲述过的秘密”,在信任与支持的氛围中互相慰藉,也运用“强者思维”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往经历。“原来我们教孩子‘尊重对手’‘接纳成败’,首先自己要能直面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位队员感慨道。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段支教经历,更是一群能真正理解彼此、支持彼此的灵魂伙伴。”队长动情地说。这份在“共育”实践中凝结的友谊,将成为他们未来持续投身教育、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
教育的星火,正在红安这片革命热土上炽热燃烧——它不仅照亮了乡村儿童与家庭的希望旅程,也点亮了年轻教育者心中的灯,更在“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土壤里,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可能。这星火,必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