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红色沃土绽新绿——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帮扶张石河村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7 10:51    作者:张基福,陈红燕,陈湘    来源: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


红安网消息    仲夏时节,红安县七里坪镇张石河村约600亩的产业基地里,翠冠梨枝繁叶茂,青翠的果实挂满枝头,罗家田的太空莲荷叶田田,粉嫩的荷花竞相绽放。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红色村庄,在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帮扶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唤醒

张石河村不仅有着张氏祠堂等历史建筑,更曾是“黄安三区农民协会旧址”,走出过张竭诚、张芳明等多位革命将领,牺牲的革命烈士有30多位。但受制于土地贫瘠,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952元,被列为红安县重点贫困村。

“第一次走进村里,看到革命旧址破败不堪,乡亲们还在为温饱发愁,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首任驻村第一书记尹进群回忆道。2015年10月,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该公司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启了驻村精准帮扶历程。

工作队深入调研后发现,这片红色土地缺的不是奋斗精神,而是发展思路和启动资金。他们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先后建设了4个文化广场、4个景观塘,为东西干渠铺设了4.5公里波纹管,保证了全村1300亩农田和产业基地灌溉用水,实现了旱涝保收,让这个革命老村旧貌换新颜。

绿色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输血”更要“造血”。结合当地实际,工作队制定了“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翠冠梨三年挂果、太空莲当年见效、油茶五年成林、野菊花当年收益。驻村帮扶期间,累计发展翠冠梨53亩、太空莲100余亩、油茶120亩、野菊花60余亩。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在基地务工每天都能挣80元,年底还有土地流转分红。”脱贫户张大爷扳着手指算起了收入账。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产业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带动100多户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21年7月帮扶村调整后,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继续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公司工会每年组织“以购代捐”活动,干部职工踊跃购买翠冠梨等农产品。今年又准备采购张石河的翠冠梨,还计划帮助推销,将张石河村的山货送进千家万户。

金色未来的擘画与期待

如今的张石河村,春季梨花如雪,夏季荷叶田田,秋季菊香四溢,冬季茶花傲霜。革命旧址修缮一新,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基地机器轰鸣,村委会农产品快递进出不断。

“中国石化的帮扶让我们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路子。”村党支书张基福介绍,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2万元,是2015年的近6倍。村集体由过去的欠债10多万,转变为拥有40多万农业机械等固定资产的发展村。从目前采摘情况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翠冠梨总产量将达2.6万斤,比去年增加6000斤。张石河村花生摘果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创造近20万元收益。更可贵的是,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村里还建起了农家乐。

站在村委会前,带领亲朋好友前来采购的原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湘指着“永跟党走”的标语说:“这既是老区的精神传承,也是我们央企的帮扶初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夏日骄阳下的张石河村,红色记忆与绿色产业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在这幅画卷上,中国石化人用十年帮扶写下了央企担当的生动注脚。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