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祝 家 楼
发布时间:2015-11-20 15:50    作者:祝建华    来源:


祝 家 楼 赋

祝先满

明清古宅,鄂东名村;南毗武汉,北邻豫省。东靠雄浑凤凰寨,西眺传奇荡马岭⑴。 。山不高鸾凤和鸣,水不深千年龙井⑵;金葫芦垂一线,银蚌王逆水行⑶;印子石,乃太白遗章;观音石,引菩萨显灵⑷。春,兰花幽香环村绕,秋,凤凰红叶染层林。涧中泉水潺潺,林中鸟语蝉鸣;天成凤凰地,人杰与地灵。

明朝洪武,祝氏延龄。元末名士,鄙为二臣。由赣入鄂,历尽艰辛。初居皮杨之地,次迁祝河之滨。历经三世,代出名人。二世弟兄,伯仲辉映。伯春公徙河南,立家业固始城。生生不息,独木成林。仲春公中进士,效国家忠朝廷。琼崖县父母官,南阳府太守臣。三世言公卿,精易经,晓阴阳八卦;知风水,通地脉山情。慧眼识宝地,三迁祝楼村。四世三兄弟,家业俱有成。长兄应夔公,定居祝家山,绵延廿一世,族中多英杰,一门三司令。三弟应隆公,万历武举人。黄陂都统制,举家随军行。定居枣林铺,宗亲皆衍盛。二弟应全公,兴家创业人。劝农耕兴桑植,传诗书启后人。祝楼定基业,家族继传承。繁衍廿三世,家族多精英。明清三进士,两朝五举人。定元公赐国子监,应隆公授武将军。

清朝盛世,家族中兴。朝廷多命官,家族尽贤能。良田千顷,屋宇连荫;钱庄数处,商铺如林。

维新公建宗祠,曰“太原家庙”;设牌位,敬列祖先宗;焚香火,荫后裔子孙。


沧桑写就隽永之美

文∕万里行  图∕李瀚  陈飞  汪立敏

湖北省红安县祝家楼村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村落,被誉为湖北省黄冈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之一,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受到世人的瞩目。

得天独厚的形胜之美

祝家楼村由祝氏祖先开基于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至今历传了21代。

元末明初,由于四川战乱人烟断绝,田土荒芜,发生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事件。红安、麻城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移民之乡。祝家楼村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当年,他们在祖先从江西省南昌迁到老君山脚下扎根,从此安居乐业。

祝家楼坐北向南,依山傍水,东西两侧群山环抱,天然形胜。村落为3条平行巷道构成,每条巷道住有居民5-7户,共有大小院落三十多座,房屋三百多间,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它以巷道为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在建筑布局上的反映。

祝家楼与其他鄂东传统民居最大的不同在于,村子四周修建了一道城墙。聚族而居是红安乡村民居的主要特色。这与红安人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紧密相联,并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性格特征。

村里的老人回忆说,以前家庭兴旺时期,人才辈出,文风蔚起。无论是在黄州府还是在武昌府,村里都有不少人当官经商。如果发迹,他们都会衣锦还乡回来修房建屋光宗耀祖。为了抵御当地土匪和外来太平军的骚扰和抢掠,他们选择地势较好的位置用石块修筑城墙抵御外敌,每逢战事,族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城墙里面避乱。而且族人还用火铳和土炮向敌人攻击,平时设专人看守。可惜它们于文革期间被毁之殆尽,现在仅有一圈矮墙。

走到村后的山坡上,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北面背老君山,村前一个水塘,右边有一条华河而过,左边有一条路,正是五行风水学中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祝家楼的祖先之所以选这块土地作为他们的生息之地,或许是深谙了中国古文化精髓中阴阳平衡之道吧。


花动一池秋色

初秋的微凉空气,挡不住秋色的萌动。骑行去村里的路上,一路上都是丰收的景象。小桥流水,荷锄老农,我就这么轻易地迷失在祝家楼特有的氤氲里……

不得不提的是,村内的一些古树如枫香、朴树等树影婆娑,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棵山茶王。其中一棵山茶树据称是鄂东一带冠最大、树高最高、树龄较长的山茶。它们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个村子,见证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变化,也见证了村落六百年来的历史沧桑。

黑与白是祝家楼村两种主要的颜色,粉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能让人体会到祝家楼人过去的荣耀。与安徽省古村落西递、宏村相比,虽然规模上略有逊色,但保存完好,有典型的荆楚文化特色,商业气息也没有那么浓。

漫步村间巷里,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在举步仰首之间发现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作品以及联书牌匾,它们被洋洋洒洒点缀在门、墙、窗、牌坊上。这些人文遗迹,无不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

每到一处,你还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悠闲的生活带给自己的感动。只要外来客去了祝家楼,无论走到哪家,村民都会热情递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水。一些老者还会操着浓郁的红安土音,跟你讲述先人的耀煌往事。这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时光倒流感觉的角落,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专家评语

据祝氏族谱记载,祝家楼村先民于元末明初由江西迁移至此,和江南大多数汉民族村落一样,该村是一个血缘村落,一村一个姓氏,一个宗族。村落的选址、规划、建设非常严格,有完整防御体系,良好的水系,规整的街巷网络。

由于是农业村落,为满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村落的选址,着眼于土地、水源和山林,注意山环水抱、形局饱满而匀称,村后有祖山,前有案山、朝山和“月池”,左右有大小连绵的几层砂山,总体布局井然有序,符合堪舆理论。村内的巷道极其复杂,巷门设于主干街道上,安装有厚实的巷门,巷内民居通过前后门将各巷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警戒、御敌、联系、沟通之效果。巷道皆以当地的青石板铺设,靠墙角处设有明、暗沟结合的排水系统。由于村落依山就势,后高前低,雨水在自然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汇入村前的“月池”,体现了“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的传统理念。自然水的汇集,使整个村落在解决防火、洗涤、灌溉用水的同时,丰富了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了鄂东山区先民独特、精湛的建筑理念和水平。

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重要文物,和许多古村落一样,由于交通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除部分建筑因使用功能的退化,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残损外,目前该村落完整的保留了原始格局与自然风貌,文物的“原真性”较高,希望当地文物部门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并力争将其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为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打下基础。

(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古建筑专家:祝建华)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