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制茶大师立志让砖茶飘香四海
发布时间:2018-05-03 15:12    作者:红安    来源:kaimo.cnhubei.com


  图为:甘多平在检验室内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钟洲

  上周,赤壁,赵李桥茶厂检验室内,59岁的甘多平将青褐色砖茶原料倒入评茶盘内,缓缓摇动后,仔细端详、细嗅香气,“颗粒匀、香气正,这批原料不错。”

  甘多平是该厂的副总经理、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唯一的湖北籍委员,2016年“荆楚工匠”获得者中独有的茶界工匠。经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甘多平当选为2018年2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自幼结缘 倾注半生之力

  1958年10月,出生两个月的甘多平随父母从老家湖南湘阴迁到湖北蒲圻县(赤壁前身)赵李桥。在赵李桥,甘多平从小就生活在青砖茶的世界里。“小时候,茶厂周边百米范围内都飘扬着砖茶特有的香味。”甘多平说,那是自己和茶最初的缘分。

  那时候,数不清的青砖茶用鸡公车(一种手推独轮车)运到新店溪,再从这里上大船,下长江,过黄河,到塞外,到俄罗斯……赵李桥茶厂产品的历史可追溯到二百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川字牌最少可追溯到清朝咸丰末年。赵李桥茶厂主要生产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和牌坊牌米砖茶,主要满足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部分销往欧亚各国。这条茶叶商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路途最长的“欧亚万里茶路”,又称为“茶马古道”。听着青砖茶辉煌的故事,了解万里茶路与赵李桥小镇的渊源,甘多平心中自然而然生出一种自豪和责任。

  十几岁时,学校组织到赵李桥茶厂勤工俭学,甘多平开始触及到制茶的辛劳与奥妙。1977年,甘多平成为赵李桥茶厂的一名员工,正式进入制茶行业。从发酵工、生产班长、评茶员、质检员,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4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甘多平脚踏实地,一步步学习,终于成为了青砖茶制作领域的集大成者。

  多方拜师 集纳众家之长

  制茶领域,师徒传承非常重要。为了钻研技艺,甘多平广拜师傅集纳百家之长,学到了诸多做茶、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做好人、做好事,才能做好茶。

  甘多平师从的有张圻(晋商传人)、雷艺圃(茶技师)、胡恒稷(茶技师)、熊长庚(高级农艺师)等专家。

  张圻、雷艺圃二位师傅是与甘多平生活在一起的邻居,从他们那里,甘多平听到了“烧火的师傅,做茶的徒弟”这句话,知道了在初制阶段火工的重要性。雷艺圃手把手教他做茶,培养了他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雷师傅从不直接告诉徒弟答案,而是让他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现在遇到问题,甘多平会从人、机器、原料、方法、环境五方面分析查找,然后实验对比,最后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说到熊长庚师傅,他说师傅教育他做茶分量上“宁重勿轻”,保质保量。

  今天,甘多平依然铭记着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和影响。甘多平身上传承的不仅仅是青砖茶的制作技艺,更有着几代茶界老工匠的品德和理念。

  除了师从专家之外,甘多平还经常深入到茶农中去。在他看来,每个茶农种茶做茶都有长处,做茶的人要善于取长补短。“前人有的我们要很好地传承,没有的要善于去发现总结,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要敢于创新。”

  苦心钻研 寻找制茶真功

  “很多茶厂的工序一样,但制出来的茶却千差万别。因为茶叶在不断地变化,其好坏与否往往取决于毫厘之间。”

  青砖茶工艺包括初制、渥堆、复制、压制、烘制、包装,砖茶的六大工序、几十道环节,甘多平几乎干了个遍。

  刚学杀青时,师傅让甘多平每天在锅炉前添加柴火,甘多平有些不乐意:“我是来学做茶的,不是来烧火的。”师傅说,杀青达不到规定的温度,茶叶的品质就不好。渥堆发酵是最繁重的,甘多平回忆:“翻茶时温度达60摄氏度,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浑身是汗,尘土也大。”但这,甘多平干了5年。

  正是这些苦差事,逐渐造就了甘多平的“功夫”。在甘多平看来,想做一杯好茶,没有一夜练成的武林秘籍,只有每一道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制作上等好茶。

  如今,除了制茶,甘多平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带徒弟,“我内心有个最大的心愿,想把自己沉淀了40余年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第五代传承人,把砖茶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不断创新 激发古茶新颜

  作为在赵李桥茶厂40余年的老员工,他也见证了砖茶由盛到衰,再逐渐复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有位前辈在退休前,忧心忡忡地说,青砖茶怕是要成为夕阳产业了。

  老前辈并非杞人忧天,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赵李桥茶厂一度陷入低谷。2009年企业改制前后,不少有经验的老员工都被外地茶企挖走。其中,不乏许多高薪聘请甘多平去做技术指导的企业,有的老板甚至前后来了五六次,以表示诚意。但最终,他决定留在茶厂。

  选择留下的甘多平,决心让砖茶焕发出新的活力。甘多平说,朝阳产业的秘密就在于抓住市场的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提高品质,甘多平最先瞄准的就是安全问题。他举例说,比如农残,上世纪80年代只有2项指标,现在达到28项。甘多平还根据现代人的口味适时调整茶的口感,创新茶饮包装,推出七泡茶小包装。过去,市场上只有2000克一种规格,现在赵李桥茶厂青砖茶已经有20多个系列、100多个款式,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提升产品实力的同时,甘多平也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甘多平担任起了砖茶代言人的角色,通过各种媒体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上砖茶,普及砖茶的深厚历史文化,主持筹办了传习所、博物馆等,让砖茶老字号的形象深入人心。

  做了一辈子茶、与茶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甘多平说,“现在是做茶最好的时代”。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