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策 授之以“渔”
红安依托旅游助农脱贫致富
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消息(通讯员李晓)今年初以来,红安县通过引导和支持全县3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产业转型、效益提升的双赢局面,旅游产业正日益成为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一村一策,实现发展有特色。该县成立旅游扶贫指挥部,出台《旅游扶贫实施细则》,在全县13个乡镇(场)确定30个资源禀赋好、市场潜力大的村庄全力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实施“一村一策”。引导扶贫村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千村一面”。同时按照《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具体指导旅游扶贫村建设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游客中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宣传推广,实现营销全季节。重视旅游反季节促销,打破以往“春夏热,秋冬冷”的不均衡发展模式,使“淡季不淡,旺季延长”。充分利用“灵秀湖北”、“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等网络平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开展市场营销。推动“互联网+旅游扶贫”模式,开展网上景区营销宣传、土特产品预定和项目招商,提高乡村旅游在线营销能力。指导扶贫村举办四季百果采摘节、民俗节日文化体验、赏花节等节庆活动。
人才培训,实现“授之以渔”。联合人社部门、扶贫部门举办各类旅游培训学习班,如食宿服务、农家乐经营、接待礼仪、大布绣活纺织技艺等,为旅游扶贫村免费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组织扶贫村村书记、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到其他县市观摩学习,同时鼓励专业志愿者、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参与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特色民居改造等工作。
模式创新,实现产业扶贫新内涵。实施资金奖补政策,鼓励贫困户在景区、村庄周边开办农家乐、小型旅社、特产超市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扶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吸纳扶贫村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形式,利用订单帮扶、土地托管、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带动农户就业脱贫。同时加入政府、金融、保险等因素,形成“家庭农场+贫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等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