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地处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心老区,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先后亲临视察,对老区发展给予大力扶持。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大别山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以省市主要领导联系点为契机,发扬红安精神,推进绿色发展,实现抓党建、促发展与抓扶贫、惠民生的有机统一。2015年,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位居全市10个县(市、区)第一名,被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鼓励为“黄冈跨越发展的代表作”。去年9月25日,全国大别山片区连片开发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省内外30多个县市区来红安考察交流,新华社、新华网、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了20多次深度报道。
一、传承红色基因,坚定脱贫之志
以贫困不除愧对先烈、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历史使命感,全县上下横下一条心,确定“三年攻坚、两年提升、五年小康”的奋斗目标,下定决心,到2017年全面完成96个重点贫困村、37181户贫困户、101643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任务,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先烈安息,让百姓安康。一是发扬红安精神。红安作为中国第二大苏区的中心、中国第一将军县,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起,熔铸成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把红安精神作为激发干部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精神富矿,广泛开展忠诚教育、敬畏教育、使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五大教育”,把“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之中,激发党员干部甘当笃实敦厚、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的“红安苕”,始终保持心无旁骛、毫不懈怠的定力和干劲,用战斗精神抓发展、抓扶贫、抓落实。二是担当红安责任。始终坚信革命老区不能永远等同于贫困地区,把抓发展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以精准脱贫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从高设标、自我加压,按省市目标1.5系数确立“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走进全省第一方阵,为冲刺全国百强县奠基”的奋斗目标,激发全县干部群众斗志。针对少数干部出现“阶段性迷糊症”、“间歇性萎靡症”等问题,在全县深入开展“一保两反”(保持红安永远红,坚决反对骄傲自满,坚决反对精神懈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干劲、提振精神。三是彰显红安状态。在省市主要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大课题,小切口”的思路,在全国县级层面率先探索全面从严治党方法、路径和标准,让从严成为常态、担当成为习惯。针对基层事多人少、财力不足的现状,大力倡导“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一天时间当两天用,一分钱当两分钱用”工作作风。在县委一班人的带动下,广大机关党员干部传承演绎红安精神,拼信心、拼心态、拼改革、拼作风、拼境界,以区域发展推进产业扶贫,以“千亿园区”支撑红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部工业新城四年多时间基本建成35平方公里,已落户企业416家,投产工业企业160家,商贸企业135家,厂房面积增加到520万平方米,是建国后前60年总和的10倍,被媒体誉为新时期的“红安传奇”。
二、坚持以上率下,勇扛脱贫之责
强化各级“一把手”主要责任,各乡镇、村主体责任,帮扶干部工作责任,第一书记派驻指导责任,坚决做到村不脱贫不撤队,户不脱贫不脱钩。一是党政主职推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为副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8个作战指挥部,由副县级以上领导担任指挥长,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决战决胜精准脱贫主战场。先后召开1次动员会,2次培训大会,5次现场推进会,10多次县委常委会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二是干部全员包保。凡是享受财政供给的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参与扶贫包保,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包保3户,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每年包保2户,一般干部每人每年包1户,三年包户任务一次分解,分年度完成。以“三万”工作为平台,选派140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1200多名扶贫攻坚队员脚印农家、助力扶贫。县委规定,“第一书记”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建立驻村任期工作目标责任清单、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问题及整改清单等“三项清单”,做到手机号公开、去向公开、职务公开、实事承诺等“三公开一承诺”。三是市场主体联保。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银行支持、保险参与、农户主体的“五位一体”帮扶机制,打造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五位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航母战斗群”,引导、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联保,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2个增收项目。组织248个市场主体带动18521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已签订帮扶脱贫协议书436户,带动了贫困户月增收1500元以上。
三、运用精准思维,筑牢脱贫之基
以脱贫为底线,以小康为目标,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确保享受政策对象全兜底、一般贫困对象扶得起、所有脱贫对象有底气。一是统筹谋划建体系。制定“1+N”扶贫政策,即:《红安县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实施意见》,资金整合、工业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贫、旅游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政策兜底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社会扶贫、光伏发电扶贫等12个具体对接落实的实施办法,形成政策支撑体系。搭建财政资金整合平台,今年统筹整合资金5亿元以上,设立30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基金,实行精准滴灌,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二是精准施策保落地。按照“五个一批”要求,一户一策,一户多业,发展生产脱贫49203人,计划易地搬迁脱贫9132人,发展教育脱贫8749人,社会保障兜底65650人。已举办各类养殖、种植业培训10场(次),发展各类种植面积8620亩;举办工业扶贫对接活动12场(次),签订意向性协议1197人,已上岗就业560人;光伏发电扶贫实现96个重点贫困村全覆盖惠及10000户贫困群众。三是医疗救助保健康。群众要脱贫,首先要健康。针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61%、重大疾病占10.2%突出问题,我县把医疗救助作为精准扶贫关键一招,率先在全省推行医疗救助“4321”模式(明确定救助对象、定报账方式、定兜底标准、定就诊机构”四定原则,实行“入院不交费、报账一站式、结算一次性”三大举措,落实“健康全管理、就医全兜底”两大保障,实现“不让一个贫困户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标),投入2246万元为贫困户购买医疗救助补充保险,贫困户因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个人因病住院当年自付费用超过5000元部分由政府兜底。截止目前,已免费为53855名贫困对象进行了健康检查,住院4926人,已出院2868人,健康扶贫对象自付212万元,人均住院医疗支出430元,较健康扶贫启动前下降73%。四是智力扶贫拔穷根。推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帮扶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校车免费服务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覆盖,构建了涵盖96个重点贫困村27所学校6697名贫困学生的帮扶责任体系。新建及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所,建设标准化中小学72所,新建及改扩建教学点42个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举办各类短训班、长训班140多期,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6000余人。对青年农民广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贫困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了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目标。
四、发扬战斗精神,确保脱贫之效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借鉴军事化作战理念,层层立军令状、挂作战图,建立四项机制,决战脱贫攻坚,不胜不休。一是建工作机制。成立县乡村三级指挥部,设立作战室,村级成立了扶贫攻坚突击队,探索精细管理平台,首创《红安县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参与、乡镇主抓、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畅通、左右贯通的指挥体系。二是建督办机制。一周一督办,半月一通报,一月一小结,一季一拉练,半年一总结,年终结硬账。采取了专班督办、明查暗访、定期通报、约谈问责、第三方抽查进行督办,组织4个督查专班在全县13个乡镇场处进行巡回督查,共专项督办102次,督办316个单位和村,发送短信4万余条,发出督办通报30期。三是建考核机制。将精准脱贫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结合《湖北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对照干部综合实绩考核,完善精准脱贫专项工作考核方案,考核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年度考核等次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建奖惩机制。分别对县直和乡镇干部建立不同的奖惩标准和办法,对目标责任内提前完成的实行奖励,对时间节点内未完成任务的坚决进行约谈问责,做到奖惩分明,问责有力。将按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管理要求,对帮扶不力、扶贫不真、考核不合格的进行召回管理,对扶贫工作队没按要求进村入户的,一律现场约谈,电视曝光;对推进不力,进度滞后的,一律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对存在违纪行为的,一律从快从重处理。全县已约谈问责4个单位,处理处分8人。
责任编辑:徐雅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