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黄冈新闻网】中国第一将军县活跃着一支这样的扶贫“铁军”
发布时间:2018-04-11 16:16    作者:毛红平    来源:黄冈新闻网


精准脱贫“红安红”

——中国第一将军县活跃着一支这样的扶贫“铁军”

通讯员毛红平

2017年6月13日晚饭后,皎洁的月光照耀在大别山老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色大镇——七里坪镇盐店河村的文化广场上,扶贫工作总队队长姜富贵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早早地来到广场,此刻广场上坐满了父老乡亲。在月光的照耀下,队员们胸前的工作证熠熠生辉,姜富贵耐心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会场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盐店河村是秦基伟将军的故里,这里曾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山区库区,更是国家重点贫困地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223位将军,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为革命胜利牺牲了14万儿女,每寸土地侵染着烈士献血。

曾经,红安人以“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决然,义无反顾,前赴后继,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山高路远、交通阻塞、土地贫瘠、地僻人稀、土砖茅屋、满目苍夷,是红安的“穷根”。

习总书记发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号召,点燃了39424贫困户、110482贫困人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梦!

20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了一支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扶贫铁军,他们象尖刀队一样分赴到老区红安的各个乡村,大写精准脱贫,打响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工作队助11万人稳定脱贫

2017年底,红安县11万贫困人口的命运被改写。

数据见证辉煌: 1.7万余名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2084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

推出“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度,干部晚上睡在村里,帮助贫困户真脱贫。

实现贫困户学生坐校车、上高中、非寄宿生活费、上大学路费“四项费用”全免。

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搬迁任务,3523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完成危房改造6627户,基本实现农村无居住危房。

截至2017年底,红安已脱贫39321户110159人,存量未脱贫103户323人,各项指标均超过脱贫摘帽标准。

红安拿出的扶贫方案是:2016年、2017年两年来,共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1.46亿元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38亿元,通过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光伏发电、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发展教育扶贫七大扶贫措施,到2017年底实现11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8年整合各类财政资金6亿元,继续加大攻坚拔寨的力量。

两年的扶贫成效,令人震惊。

截至2017年12月,全县产业扶贫人数占贫困人口94.5%,除“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低保户外,每户贫困户有2个以上脱贫增收产业。光伏扶贫覆盖96 个重点贫困村17648户贫困户,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万元、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兑现奖补资金1.4 亿元,支持1.8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

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重点支持发展红苕、老君眉茶、蜂蜜、红宝萝卜等特色产业。扶贫小额贷款累计发放5亿元,帮助23423个贫困户获得贷款支持,扶贫小额贷款覆盖率97.51%。

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顺利投产,建设华中地区加工中心,30万只青年鸡投入养殖,一期带动3000户稳定增收、38 个重点贫困村村平年增收4 万元。完善健康扶贫“4321”模式,推行入院不缴费、报账一站式、就诊一卡通,住院报销比例90%,自费降低到500元以下,重大疾病个人出资5000元后由购买商业保险补偿报销。对无支付能力的五保户及精神疾病患者,给予100%报销。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到大学共有7286人,除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外,实现贫困户学生乘坐校车、上高中、非寄宿生活费、上大学路费“四项费用”全免费。政策兜底标准提高。“低保”保障标准由192元提高到270元,“五保”保障标准由6800 元提高到7300元。发放7402名残疾人“两项补贴”587.6 万元。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结合美丽乡村、城镇管理、生态保护等工作,统筹安排公益性岗位3570个,其中生态护林员570 个,人均年增收4000 元;保洁员3000 个,人均年增收5000-10000 元。

幸福是奋斗出来,脱贫摘帽是扶贫工作队实干干出来的。

今年元月份,红安县接受省第三方评估验收,综合贫困发生率、错退率和漏评率均在1%以内,群众认可度在95%以上,均高于国家脱贫摘帽标准。目前,精准脱贫工作已通过市级初审、省级核查,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认定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公示退出贫困县序列,已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报验收报告,正在全力以赴迎接国家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

生活变化天翻地覆

两年过去,老区红安县的变化天翻地覆。

52岁的华家河镇祝楼村村民周敬堂清晰记得,去年11月20日,全家搬进城关镇竹林村时,站在新居门前迎接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周兴志,县农业局驻社楼村的五名扶贫队员之一。

  竹林村是红安县966户建档立卡的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安置的综合性大社区。966套住宅中50平米户型240套,75平米户型288套,100平米户型293套,125平米户型145套。公共配套用房建筑面积6239平方米,包括社区服务用房、商业网点、配电房等。

白墙青瓦,一排排结合民族风情和现代风格的居民楼紧邻沿河公路,交通便捷,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一个都配备了园林景观、健身设施和产业基地。当然,在每一户居室内,都配置了简易家具、家电和简单装饰。

“我(原来的)家就在那座山后面的半山腰上。”手指着远方云雾缭绕的金牛山山影,周敬堂说道。4月10日,是周敬堂一家人从华家河镇的偏远山区迁出的第151天。在此之前,他一家人在深山里面已经住了几十年,因为马路不通,几年进县城一次。

告别了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周敬堂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因为他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六倍。“在家种花生,一年到头只存得下1000块,现在一个月就能挣够以前的一年。”

周敬堂扳着手指算:扶贫工作队帮助介绍他到该县新型产业园打工,每月供吃管喝还要拿3000余元的工资。老伴身体不好,长年有病,去年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去黄冈市精神病医院住院3个多月,一分钱也没花,病好了一大半。每次提起治病,她都赞不绝口地说:“是扶贫工作队员让我免费治好了病!”

“以前做梦都想搬出来,但实在太难了,挣的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哪里还能想别的。”周敬堂的妻子童玉娣对曾经穷困的生活还记忆犹新。但现在,她环顾新居笑得合不拢嘴。至于年底目标,周敬堂的计划是攒上10000元。

和周敬堂不同的是,今年83岁的尚开恩是八里湾镇八里湾村的一位五保老人,他被集中安置到村里新建的房子后,每日乐悠悠,今年3月19日下午,听说驻村工作队要在村部召开贫困户对接会,让贫困户谈谈2018年脱贫后的打算,询问一下贫困户一年享受了哪些政策,还有哪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尚开恩一口气数下了他享受到的七项扶贫政策:“我一是享受了独生子女政策;二是享受了60至80岁的养老金;三是精准脱贫让我享受到了光伏发电、养殖业的分红;四是我现在每个月有516元的低保金;五是国家让我免费用电用水……我现在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他还抢着宣布:“在我百年升天后,不要棺材、不占用国家的土地,直接火化,也不用骨灰盒,从我做起,倡导丧事简办,请在场的村干部为我作证!”

老人边说边流出了幸福的泪水。

因为扶贫工作队的到来,和周敬堂、尚开恩的命运一样被改变的,是11万多红安县贫困户。他们不仅得以搬出深山老林,也实现了安居乐业。

据悉,红安县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464 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出台县级危旧房改建政策,整合资金1.2亿元,去年完成危旧房改造6627户,基本实现农村无居住危房。

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该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掀起了产业扶贫工作新高潮。

3月15日,走进红安县上新集镇石古岭村神石农业生态园,田园、山林、台阶、寺庙、村庄、游乐场、水库相互辉映,犹如一幅水墨画。据了解,神石农业生态园是返乡能人吴四军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的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生态旅游、入园打工、出售农产品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该县引进一批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全面启动乡村文化“七个一”建设工程,深挖内涵潜力,主动迎合市民亲近大自然、回归原生态的消费需求,精心打造充满本土特色、乡土气息的美丽乡村。红安县城关镇李态村坚持“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理念,让农村当舞台、农民当演员、农具当道具、农产品当商品,吸引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目前,该县已形成周家墩、华缘农场、周家冲、付家坳、富地等一批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和乐源葡萄园为当地600余名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每年打工收入250万元,并带动周边36家农户种植葡萄。

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力推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鼓励在外创业能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近年来,七里坪镇付家坳村积极鼓励本村能人回乡创业,先后成功引进九龙寨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富安生态农业产业园两个项目落户。截至目前,富安生态农业产业园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流转土地5800亩,带动100多位贫困户脱贫。华家河镇吸引打工返乡女能人刘静创办了湖北半山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靠养梅花鹿,不仅自己赚得千万元,还带动2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高桥镇夏家湾村和占店村是该县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试点村,该项目由省发改委、省能源局每户给予补助2万元,自筹4000元建设,户均年发电量3000多度,实现经济收入4000余元。前期150户已安装完毕与电网并网运行。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支持,两村群众都积极踊跃申请项目,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家门口有了好产业,贫困户脱贫有希望,而且还能自主创业走上脱贫之路。47岁的二程镇光山岗村胡家湾村民韩建红,全家共有六人,父母均已年过八旬,且都是残疾人,他本人自幼体弱多病,腰脊椎骨质增生严重变形,并且犯有眼疾,不能够从事重体力劳动。大女儿刚从中专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工资仅能维持她个人的生活。小女儿在二程高中读书,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年纪。种种原因造成他家负担较重,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2016年初,扶贫工作队帮助他创办了翠红琳养殖合作社。村委会注入整村推进扶贫专项资金21万元入股合作社,让他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他承包油茶山林130亩,鱼塘20亩,田地50亩,新建散养鸡舍750平方米,牛舍50平方米,羊舍50平方米,散养土鸡存栏量10000只,黄牛存栏量5头,羊存栏量50头。通过一年的努力,合作社年销售收入已达到40万元,不仅让他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还带动了光山岗村及周边村组的贫困户32户84人合作经营,共同发展。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韩建红曾发自内心地感慨说,“教育扶贫减轻了我们培养孩子上学的经济负担;健康扶贫解决了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长期难题;产业扶贫给了我们脱贫致富的机会;金融扶贫给了我们资金支持。这一系列政策真正帮助我们这些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实现了我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用、幼有所学的美好愿景。

2018年,贫困户韩建红入围湖北省劳动模范后选人。

2017年5月中旬的一天,红安县城关镇梅潮村村部来了一位62岁的“特殊的”本土“画家”名叫李述千,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贫困户。

李述千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通过市场主体带动种植蔬菜2亩,大棚油菜10亩,并主动承包2亩鱼塘养鱼,加上儿子在外打工,家庭总收入已经达到342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840元。去年他又新建房屋100多平方米,扶贫政策帮忙解决了孩子上学住宿费用,家里也用上了清洁饮用水。

李述千有作山水画的绝活,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承包全村的文明创建“1+3”文化墙的工程,一年的收入达18000多元。他高兴地说:“我一年有36000多元的收入,感谢扶贫工作队!”

扶贫路上党旗红

阳春三月,来到红安县上新集镇水口寺村,只见丰收的稻田、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干净整洁的村舍、户户之间便民小道、每隔50米外就有一盏路灯、无数处的文化长廊、宽阔的百姓舞台、1000余米的文化广场,垃圾池、冲水式厕所、构成一幅幅迷人的乡村田园美景画。

65岁的贫困户韩桂珍说:“我们村发生这大的变化,要感谢红安县供销社驻村工作队的党员干部们,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村旧貌换新颜。”

一支扶贫工作队就是一面鲜艳的红旗。 “我们供销社共派出33名优秀共产党员组成13支扶贫工作队,他们日夜奋战在老区红安的大地上,他们就象一面面鲜艳的红旗一样,迎着朝阳,飘扬在老区红色大地上!”10日,红安县供销社主任李峰自豪地说。

2017年初,红安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围绕四全目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落实、全面满意)、统筹推进精准脱贫,基层党建、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和平安乡村“五位一体”工作,开展万千活动(万人帮扶千人驻村)”,在全县迅速掀起精准脱贫的新高潮。

红安县供销社33名优秀扶贫干部、13个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驻村帮扶11个村,开启了一条长远的扶贫之路。

供销社驻椿树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熊新良老母亲身体病危,但他安顿好母亲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村里,默默无闻地入户调查;驻戴世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恒刚,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家人担心他吃不消,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所有工作队员一道毅然坚守在扶贫一线;驻七里坪镇高徐家村工作队员梅红苏每天将五保户的水缸灌满,保证五保户的生活供水。

高温酷暑,他们头顶过炎炎烈日,走村串户开展大数据信息录入、核查工作。狂风暴雨,工作队员们蹚过膝盖高的河水,巡查贫困户危房。寒冬腊月,工作队员们脚踏过白皑皑的雪,来到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

供销社驻上新集水口寺村扶贫工作队长吴怀坤、队员李红林始终和村民一道,战贫困、修道路,建新村.2017年仅在该村古家塆拆除破旧房屋400余间、一条长3公里的绕村公路、120余盏的明灯、504户户户通的便民小道、古家塆、赵家田、田铺塆三口5000余方的当家塘让百姓称赞不已、村里的空地块全部种上花草,用栅栏围着,仿佛一个个小花园、户户有垃圾桶、塆塆有垃圾池、还有消防池、村里流转土地300余亩。看到这些成绩,村民无不伸出大姆指。

254个日日夜夜,6096个小时,红安县供销社33名驻村工作队员们严格执行“5+4”工作法,坚守在工作岗位,从不喊一声苦,从不叫一声累。他们常说:“党派我到村里挖穷根!”

“钉”在村里的工作队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柏林寺村,有一支红安县政府办下派的“万金油”式常驻扶贫工作队,修路、盖房、种菜……他们样样都做。村民说,有了他们,村里的贫困户更有奔头,脱贫路上走得更踏实。

柏林寺村是红安县的重点贫困村,全村1607人中目前还有273人没有脱贫。2月10日,笔者来到柏林寺村采访,与县政府办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韩拥军聊起了新修的堰塘。

4个人的工作队,驻村7个月,就“跑”来了140多万元的资金!这不,整险、改扩建5口当家塘,还修建了10公里的便民小道,把水泥路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

韩拥军告诉笔者,工作队每周五天四夜都“钉”在村里不回家,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里短时间内模样发生大变化。

驻村第一书记简华海告诉笔者,他们还联系了6家企业,根据村里的条件,搞起了绿色种养业。大家不仅靠金融扶贫贷款入股、寄养家禽有分红,而且还能在家门口工作。

简华海指着蔬菜大棚说:“我们自己也先学种植技术,平时经常过来看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企业发展好了,打工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

正在蔬菜大棚里松土的73岁贫困户吴绍海高兴地说:“我的儿子儿媳就在村附近的奶牛场打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工作队还帮我孙子学技工,马上也能赚钱。一年来,我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吴绍海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说,他在这里打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全家一年就有5万多元的收入,他家今年完全可以脱贫。

夜幕降临,韩拥军又要收集大家的反馈意见。“我们既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村里,又要像绣花一样,把这个花绣好。现在时间比较紧,我们马上赶到二组去,开个场子会。”

和韩拥军一样,该县还有300多支扶贫工作队象钉一钉在村里。

在红安县杏花乡马塝村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人们总能看到三个熟悉而忙碌的身影,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不辞劳苦地走村串户调查,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奉献着对农民群众真挚的爱。

“院里牡丹开得红,工作队呀真个行。嘘寒问暖又串门,帮扶村里在行动。心里装着咱老百姓,人人夸奖热心人。”9日晚上,马榜村村民在文化广场上自编自演,歌颂驻村工作队的队长钟顺喜、副队长吴碧文和队员张国喜三位同志。

他们凭着对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无限忠诚和执着追求,用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情和爱,成为“五位一体”建设的忠实实践者,用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敬业赞歌。

工作队长钟顺喜驻村的第三天,家里房子因年久失修漏雨,客厅、卧室墙面留下斑斑水渍,整修工作都是在思源学校工作的老婆一人操持。当听到电话里老婆的埋怨,钟队长耐心解释不能请假的原因,最终赢得老婆的理解和支持。

钟顺喜带领工作队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采取发放告知单、入户讲解、召开场子会议、主题党日、建立微信群、QQ群,组织学校党员和积极要求进步青年,带领农户走村入户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组织村干部进行环境卫生检查,挨家挨户查看农户室内、庭院和后院环境卫生,切实改善村容村貌、爱心捐款、与贫困户共进晚餐等形式,向群众详细传达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精准脱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已经形成政府帮扶、工作队履职、群众大干的喜人局面,为马塝村的“五位一体”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县住建局城市建设勘测设计院驻石牛山村工作队驻村帮扶亮点多。基层党建,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产业脱贫,引进红豆杉种植。该项目由湖北紫杉谷生态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计划投资5.7亿元,已投资近3000万元,已引进优质红豆杉树苗52万株,已流转土地1000亩。该项目从长远看,可带动该村乃至周边村形成致富产业,持续增收;近期则可带动贫困户流转土地增收,就近务工增收;美丽乡村,打造洁净乡村亮点。

政法委驻韭菜园村工作队易地搬迁有特色。该村高标准建设村级易地搬迁点,确保易迁户住得下、住得好。该村易迁点总投资110万元,设计入住14户贫困户,已全部入住。

“扶贫工作队,想说爱你不容易!”县委接待办驻曹家畈村扶贫帮扶工作队、建行红安支行驻铁山工作队、县纪委驻刘祥工作队、县委办驻建中工作队、县委宣传部驻陈河村工作队、倒在扶贫一线的村支书周春华、弃猪哥李志权……他们的扶贫故事说不完……

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他们是一支铁血尖刀班,她们是一支红色娘子军,他们是一支文明播种机。他们脚印农家彰显鱼水情深,他们风雨同舟体现党群情深,他们攻坚拔寨实施乡村振兴……

老区红安脱贫路上有了扶贫工作队这样的主心骨,让中国第一将军县的乡村振兴更有了奔头。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