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消逝的国粹•皮影戏
发布时间:2016-05-09 20:24    作者:刘荣    来源:


一面白色幕布,一张案板,一束昏黄的灯光,几个皮影便可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中轻舞飞扬,活灵活现,一场精彩绝伦的皮影戏由此展开。——题记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先不说还有多少人喜欢看皮影戏,就问问,有多少人见过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摘自百度百科,本人略微修改)

皮影戏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我没见过其他地方的皮影戏,只想聊聊我的家乡——红安的“影子戏”。

影子戏,听起来比皮影戏接地气多了,它在我的人生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其实离现在也就十几年的光景,那个年代生活真的像木心的诗中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贫瘠落后的村庄里,几乎没什么娱乐场所,但我们的童年却有宽阔的稻场、无边的旷野、清澈见底的河流和看不尽的蓝天白云,那是最为广袤的乐园。

而影子戏,就是我们童年生活里除了过年是最好玩最开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村里有人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可能唱影子戏,其实频率并不高,一年顶多也就那么一两次,有时候一次都没有。每次唱影子戏,晚饭刚过,主人家会放鞭炮,此时还会伴随着几段极具穿透力的锁喇声,几乎全村人都听得见,这说明影子戏就快开始了。

作为小孩子的我们,那时候跑得比谁都积极,倒不是说我们喜欢看戏,小孩子看的永远都不是门道,而是热闹。况且看了这么多场戏,我也从没好好看完一场戏,也没听懂过一句戏。在乡下,最吸引孩子的东西,莫过于两件事情,一是玩,二是吃。玩是因为大人们都去看戏了,就不会管我们了,即便是有作业要写,窗外敲锣打鼓,也没那个心思写作业。吃是因为主人家都会在唱戏的时候向所有来看戏的人们发糖果、瓜子还有香烟,除了过年也就这个时候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求学之路由村里到镇上,再到县里,再到省城。中间很多年都很难再看到影子戏了,既是碰到了谁家里唱影子戏,我们习惯了城里的生活,渐渐的也不会去凑那个热闹了,但依旧是村里小孩子们的乐园。

在我们当地,就我们家唱影子戏次数最多。搬新房了唱戏,上大学了唱戏,结婚了唱戏,老人家大寿唱戏……家乡红安的戏班子与爷爷的关系特别熟,他们总是在下午骑着摩托车带着道具赶到我家,天黑前我们就帮忙搭好案板作为戏台子。每当开始前,总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那时候爷爷总会领着我们,一起烧纸一起上香一起磕头,那份虔诚,至今难忘。

最后一次看影子戏,还是2015年国庆期间,我还用单反拍了些许照片,不想相机被盗,遗憾至极。

我突然写这个题目,是因为今晚看电视无意间翻到了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播放的正是《一个人的皮影戏》。剧中的马千里也是一个乡下的皮影戏艺人,他摆弄了一辈子皮影戏,可是观众却只剩下院子里的几头牛。剧情悲凉,让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影子戏,他们也都年近花甲了,看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学皮影戏的人更是几乎没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并没有擦出火花,而是面临着失传。正如剧中马千里的孙女,生活被唱K、看电影、看演唱会等等娱乐活动塞得满满的,还有谁会去看皮影戏呢?

剧中的马千里总想成为现代生活里的石敢当,斩妖除魔,把皮影戏送上艺术最高峰,也好让自己名利双收,可艺术就是艺术,它不属于任何人,特别是皮影戏这种最纯粹最干净的民间艺术,更不会属于任何的商业机构,只是他走的太快了,都忘了自己为何而上路。皮影戏,只属于古老而又纯朴的人民,它产于民间,也将消逝于民间。最是戏曲《石敢当》结尾处的那一声长笑,哈哈哈……

致,逐渐消逝的国粹。

愿未来之光,能照亮那些斑驳的皮影。

愿所有的民间艺术,都能闪闪发亮。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