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你好!青色之城
发布时间:2016-05-06 15:30    作者:古承华    来源:


难得的年休假,我决定去趟内蒙古,感悟一下“青色之城”的气息。

早班的飞机,降落在背靠大青山的呼和浩特。塞外的风,有一种格外清新的触感。呼和浩特的白塔机场窗明几净,安静有序的人群,少了人声鼎沸的喧哗。出口处还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为游客免费发放呼和浩特市地图,让人倍感便利和亲切。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公元1581年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带领部众来到这片土地,看到水草丰茂便在此定居,垒建的城墙全部采用呼和浩特北部的大青山上的青石,远远望去泛着青色,因此被称作青色的城。

在市内乘车穿梭,常能看到远处那树木并不茂盛,阳光下又显青色的山峦,环抱着这座城市,感染她的气息。

食色青城

在酒店旁的一条小街上随便寻了一家半地下饭店,尝尝呼市的早餐。正在为门上的“捎卖”二字诧异,老板笑盈盈地迎上来:“这烧麦又称捎卖,还能叫稍美呢……”后来经过他的讲解我明白了,烧麦是呼和浩特一种流传很久、经久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烧麦就已经名扬天下。烧麦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早年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褶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

老板亲手做烧麦,厨房是开放的,做作流程让顾客一目了然。做烧麦的馅料要用剔筋除皮、肥瘦适宜的新鲜绵羊肉,加上大葱、鲜姜拌馅,再用熟淀粉勾芡。烧麦要用小麦粉,把和好的面擀成薄薄的皮,将馅放在烧麦皮里轻轻捏成石榴状,笼蒸七八分钟。出笼的烧麦皮薄如蝉翼,底端晶莹饱满,而上端却如一簇梨花绽放,食之皮筋馅嫩,肥而不腻,鲜香可口。

吃过最著名的特色小吃烧麦,呼市的传统蒙餐更让我魂牵梦萦。蒙餐可以说是蒙古族文化的浓缩,诸如烤全羊、烤羊腿、炒米、奶茶等均为蒙餐的主流,是蒙古族人长期喜欢食用的饮食品种。在内蒙古有一个习俗,如果主人用全羊宴招待,意味着你得到了主人的最高礼遇。火焰上整只肥羊烤得噼啪作响,脆皮焦黄,遍体流油,香气扑鼻,令人垂涎。烤羊腿虽然在全国各地都流行起来,可是呼市的烤羊腿才正宗。羊腿肉质松软、外皮焦脆、不膻不腻。入口甚至连咀嚼都不用,酥烂而不碎。最后的那道素拌汤真是“点睛”之作,番茄鸡蛋等配料加上面食,是消化肉食的最好方法,让人感到胃里温暖又舒服。但是,若是举办一个活动,吃起考全羊,那首先是要贡奉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

呼市人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傍晚要吃一顿烧烤作为夜宵,一天才算完美。呼和浩特应运而生的烧烤长街有十余条。我就近来到胜利路烧烤一条街,已是晚上7点,整条街摆满了大排档,人声鼎沸。很多人呼朋唤友在路边烧烤摊相聚。我寻了一家足有三百食客的店铺刚坐下,听到旁边一位男士大喝一声:“羊肉70串、牛肉40串!”这气势只有蒙古汉子才有。品尝后感觉到羊肉串,肉质鲜嫩,退去了北方羊肉的膻腻。还有兜售自酿酸奶的姑娘,酸奶刚好解了烧烤的油腻,恰到好处。

马背上的青城

蒙古族自古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美誉。呼和浩特作为蒙古族的聚集地、自治区首府,是蒙古族繁衍生息、社会繁荣进步的历史见证。自治区为了继承马文化,1987年建成了呼和浩特赛马场,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建筑标准最高的综合性赛马场。这充分证明了成吉思汗是在马背上“战斗”一生的蒙古人。

来到赛马场,刚好遇到马术队员在练习。辽阔的草场上,一组骏马在奔腾。队员们都身着绿色的坎肩,扎起头巾,脚蹬马靴,远远望去,雄浑而绚丽。我在马群中看到了为内蒙古马术事业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原马术表演教练包智慧女士,她紧缩眉头,勒紧马缰,夹紧马肚,扬鞭朝着终点狂奔而去,头上的飘带随风舞动,英姿飒爽。一圈训练结束后,她被队员抱下马,我这才知道她之前因为训练腿部骨折,腿伤没完全好。“很长时间没骑马了,浑身不是滋味……”她脸上神情坚毅。她策马扬鞭,驰骋骞场时,你感觉到蒙古族女性英勇善骑,坚忍不拔,使人震撼。

在马场会所有一面马具的陈列墙,我对那些牛皮制作的马靴和头盔爱不释手。一位蒙古长老见我出神,“这都是我做的……”用带着浓厚蒙语的普通话对我说。接着告诉我,真正做马鞍传承人是孙邦力。土库曼斯坦的总统也曾用孙邦力先生的马鞍给自己的汗血宝马装备。我好奇地探问他的神奇之所在,历史上马鞍制作工艺兴于北方(现内蒙古及中原地区),已流传2000多年。一副好的马鞍,包括马鞍、水勒缰、马鞭、脚蹬、马肚带等。而水勒缰还包括水勒、口衔和缰绳的工序,纯手工制作下来要200多道。我看到一个工艺师正安静细心地制作缰绳,一条小小的缰绳,为了使骑手方便抓牢不脱落,要在缰绳上以同等的距离制作凸起,摩擦产生阻力,使骑手可以牢牢抓紧。每一个凸起内都是用一块大米粒般的皮豆粘在里面,一条缰绳如此复杂的工艺多达50余处。做马鞭则更是艰辛繁琐,需32道工艺才可制成,如鞭托上的花样全部手工编织。孙先生在与国外鞍具比较研发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加工工艺,使鞍具生产制作工程更为流畅合理。

我问,孙邦力先生是谁?孙邦力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位退役的运动员。1973年,入内蒙古马术队,并在比赛期间第一个独创完成撒手直立等一系列马术动作,成为马术队的主力队员。虽然现在不能再参加比赛,可是爱马之心无法割舍,所以他从1986年开始,在我国率先挖掘传承马鞍制作技艺,钻研起制作国际水准的盛装舞步、障碍、速度赛的马鞍工艺。大年三十,全家都在团圆之时,他却躲在小屋中解剖一件件国外的马鞍,钻研其原理和工艺。孙邦力先生制作的马鞍不仅成为亚运会、奥运会马术用品,同时也堪称艺术品,有很多人不骑马也买回去,陈设在自己的书房,凸显家庭时尚和华贵装饰。我领悟到,马鞍就是蒙古族马背文化的骄傲,虽然不可能去领略孙邦力先生的风骚,但从老者的口语中感到他是蒙古族的荣耀,蒙古文化传承人。

青城的文化,令我牵绕梦魂;青城的美食,令我回味无穷;青城的历史,令我难以忘怀。青城文化驱动着我带着青城之恋,去领略在蒙古的草原上、在马背上生活的蒙古族人点点滴滴的传统文化。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