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游苏区纪念园怀感
发布时间:2017-07-17 17:45    作者:柯建文    来源:红安县八里湾镇政府


2017年清明时节,我陪几位文友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专程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参观。

四月的稞子山,莺飞草长,春风习习,春意盎然,漫步在纪念园内,映入眼帘的除了“一碑、两场、两园、五馆”等红墙绿瓦建筑外,道路两旁、房屋前后以及整个山头到处是错落有序的青枝绿叶,尤其是那一颗颗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梧桐、樟木以及那一园园迎风摇曳的竹枝、垂柳,还有那一片片灿若丹霞的杜鹃花和淡雅清香的四季丹桂,这一切的一切既给游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秘感,更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精神力量。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今年是黄麻起义九十周年纪念年,我们应该拿起笔来,纪念一下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啊!

巍然耸立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纪念园的标志性建筑,碑座背面有红军碑徽,台座正中为汉白玉雕成的花环,左右分别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浮雕,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撰写的碑文。

纪念碑前两旁的雕像群形象逼真,气势磅礴。左边塑造的是一位武装农民身上背大刀,高举铜锣,象征着黄麻起义。右边塑造的是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力向前冲击,象征着根据地军民坚持武装斗争。

当我们站在25.7米高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留影时,来自武汉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也站在纪念碑旁拍照留念,而且他们还齐声唱着那首传遍全国乃至世界的《黄安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听到那激动人心的《黄安谣》,一位来自宜昌的退休干部靠近我身旁客气而又礼貌的问我:“你是红安本地人吗?你对红安的历史一定很了解吧!”我回答他说:“我不仅是本地人,还是红安县作家协会的作家,平时除了读书写文章,还喜欢收集和发掘红色文化的东西。”

一阵寒暄之后,我看那位老干部对红安光荣革命历史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便坐下同他聊了起来——九十年前,也就是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两县三万多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潘忠汝、符向一、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等负责人的领导下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克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麻起义”,完成为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党领导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农民起义不仅建立了政权和军队,而且为后来中共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更是起到了极大的先导作用。同时,这次农民起义不仅威震整个大别山地区,而且还享誉全国,并在中国革命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从1923年到1949年全国解放军的26年间,大别山地区的敌我斗争从未停息过,革命的红旗一直在高高飘扬。1952年9月1日,为了褒扬黄安人民为国捐躯、流血牺牲的丰功伟绩,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批准,黄安县更名为红安县。红安还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先后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和61位将军(含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另外从黄麻起义中走出了李先念、许世友、陈再道、秦基伟等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26位开国将军(含大将2位,上将6位,中将6位,少将12位)。

我们来到董必武纪念馆参观,睹物思人,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镜头,当毛泽东主席向世界人民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此时此刻,董必武可谓踌躇满志,作为开国元老,董必武有幸能出席盛典,他老人家的身影不仅是大别山人的骄傲,更是国之大幸,人民之鸿福。1921年7月,来自湖南的青年精英毛泽东与来自湖北黄安的清末秀才董必武第一次相识于上海,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将他们紧紧连结在上海那条革命的红船上。28年后,董必武和毛泽东能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既是历史的巧合,又是上天恩赐给这两位时代巨人的最佳礼物。

1945年4月25日,在董必武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那幅图片前,我驻足细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董老作为法学奠基人和笔杆子,能出席这样高规格的国际会议,绝非等闲之辈啊!几十年来,这一片刻的历史一直作为一段佳话流传着,这也是董老辉煌人生的精典故事,而且永载史册。

一次,在红安考察工作时,读到黄麻起义这段历史,李先念主席十分风趣地说:“董老不仅是党的创始人,也是黄麻起义的精神领袖,从1924年到1925年,他以武汉中学为基地,宣传革命,传播共产主义理想,为黄安、麻城两县培育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思想进步青年,我们这些人只能算是他老人家革命的徒子徒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忘记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1956年为了纪念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烈士,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2004年9月,湖北省政府又决定,将烈士陵园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0年6月,更名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李先念、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乔石、吴邦国、刘华清、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曾庆红、刘云山、俞正声等亲临红安指导工作,每次来红安,他们都要前往纪念园祭拜先烈。195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东湖宾馆听取干部试验田情况汇报时还亲切勉励红安县委负责人程鹏:“保持红安永远红”。2010年1月2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红安考察期间,他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瞻仰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向黄麻起义纪念碑献了礼篮。同时,他还认真叮嘱陪同的省、市、县负责人说:“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革命老区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要大大的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把老区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老区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来到李先念纪念馆参观时,1983年,李先念当选为国家主席那幅彪炳千秋的图片深深吸引着我。李先念念过三年私塾,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在国家困难之时临危受命担任财政部长,毛泽东在评价李先念的战功时夸他是“不下马的将军”。

李先念从15岁开始一边学做木匠,一边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27年他率领县南30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后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党中央派遣重返大别山地区,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历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鄂豫边区党委书记。

1945年被选为党的十届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成立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他还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成功指挥了“中原突围战役”。1947年以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1949年全国解放初,李先念兼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武汉市委书记和市长,中南局副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主持湖北省党政军全面工作达5年。1954年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李先念是主要决策人之一,为从危难中挽救党、挽救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保证国家高层权力的稳定。1977年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党委。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198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李先念波澜壮阔的一生,建国后连续5届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不愧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

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李先念心中时刻牵挂老区人民的建设和发展,在日理万机之余,他代表党和政府曾五度亲临红安视察和指导工作。每当踏上故乡熟悉的山间小道,闻到大别山泥土特异的芳香,见到自己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他总是眼噙泪水,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激之情,他常告诉陪同人员:“红安的土为什么是红色的?那是红安十四万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啊!”

我们来到半山腰的秦基伟墓地旁边,我一边虔诚地绕墓地转了几圈,缅怀这位开国上将。秦基伟从小父母双亡,孤苦怜丁,年仅13岁的他跟随着同湾的十几位青壮年肩扛长茅和大刀加入了黄麻起义的队伍。从此,他便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工作。不论是长征,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秦基伟出生入死,英勇善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的秦基伟巧妙指挥,沉着应战,特别是在战场遭受突袭后,秦基伟迅速判明形势,在伤亡巨大的情况下,从大局出发,作出了坚守阵地的决策,同时根据战事发展,适时调整兵力部署,不断改进战法战术,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次战役,从美军预计的5天打到43天,从而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精典战例。

秦基伟一生长期从军队和国防工作,他从一名穷苦农家的放牛娃到红军小战士、从战士到军长、从军长一跃登上军区司令员的宝座,最后又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这不能不说是个天大奇迹,与他一起战斗过的军人说他:“读书不多,但脑子比滑轮还灵活”;与他一起从事军队、国防工作的同事说他:“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刚毅果断,思维清晰,是位能担当重任的大人物”;与他同根同祖的老乡们夸他“为人憨厚,公道正直,不摆官架子,敢于讲真话,善于团结群众”。

秦基伟最让人津津乐道是,1984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在那庄严的时刻,在那举世瞩目的地方,在那永载史册的瞬间,秦基伟用浓重而又宏亮的红安乡音向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阅兵总指挥秦基伟。”

秦基伟全副武装、威风凛凛地站在与邓小平面对面的一辆检阅车上,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代表着中国军人仿佛在向全世界发出庄严的呐喊——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

我们来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有一面墙上写着“革命母亲”几个大字,细看图片和文字解说,名叫周家姆的老妈妈“牺牲亲子保护红军”的故事,让人潸然落泪。

在一次战斗中,时任红军团长的王树声遭到敌人的疯狂追堵,情急中,他躲进了周家姆家里,不一会儿,几十名荷枪实弹的敌人凶神恶煞地冲进周大妈家“要人”,周家姆进屋后轻声叮嘱王树声一定要藏好,然后把与王树声藏在一起的大儿子王正道从里屋拉出来,给他带上一顶红军帽子,交给敌人带走。不一会儿,林子附近响起了几声刺耳的枪声,敌人把抓到的“王树声”残忍杀害了。周大妈听到枪声顿时晕倒在地,醒来后,她并没有落泪,只是咬着牙关痛骂了敌人几声……,这位革命母亲一辈子生了四个儿子,老二、老四参加革命都牺牲了,老三还被乡团杀害,红军战士们都称孤苦伶仃的周家姆为“干娘”。

新中国成立和后,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的王树声第一次回乡探亲,他步行十几里土路找到周家姆,见面第一句话,他痛哭着大声叫到:“娘啊娘,我是国伢(王树声乳名),树声是您的儿子,是您的正道伢,我永远养您……”

我们来到红安英烈士墙,那一排排、一列列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让人为之震撼,红安自1923年组建地下党组织至1949年全国解放,26年红旗不倒,斗争不灭。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赴汤蹈火,英勇献身,两万五千多名烈士在共和国名垂青史,眼前的这面英烈墙上仅存有名有姓的烈士为22552人。

一个小小的县城能有这多烈士,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烈士县”。 这些烈士中,既有夫妻烈士、兄妹烈士,又有满门忠烈,其中戴克敏一家为典型代表。戴克敏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和创建人之一。其全家两代人中,有14人(12男2女)参加革命,其中11人为革命英勇献身,2人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唯一幸存的只有胞妹戴觉敏。

几十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是上县开会,还是办事,只要有一点空隙,要么邀友人一起,要么独自一人来到黄麻纪念园转一转,看一看,有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那是因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点都承载无数革命英烈的动人故事和精神缩影……

夕阳西下,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苏区纪念园时,不远处的广播台里传来了老区家喻户晓的歌曲《红安红》——天下彩霞红,地上枫叶红,曾经漫山烽火红,山道染血红;天上彩霞红,地上枫叶红呀,地上枫叶红,曾经漫山烽火红,山道染血红。红安红啊红安红,那里长茅红缨红,那是峥嵘岁月红,那是将军红星红,那是冲破云雾东方红。红安红啊红安红,春天桃花红,秋里高梁红,山间五月映山红,八月石榴红,春天桃花红,秋里高梁红,山间五月映山红,八月石榴红。红安红啊红安红,那里历史画卷红,那是日子火样红,那是今人红心红,那是梦里山乡太阳红。红安红啊红安红……

听到这荡气回肠而又振奋人心的歌曲,我不知不觉热泪盈眶,此时此刻,我再次领悟到“红安精神”的伟大内涵;此时此刻,我更加明白,大别山的头为什么总是那样高昂,倒水河的水为什么总是那样甘甜,因为红安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腰杆最硬、鲜血最红的人!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