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坐拥巍巍天台之雄风,沿袭红色革命之精魂。革命老区、将军故里、走出两位国家主席、三支红军主力…… 一个个标签昭示着这里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历史与现代交融,智慧与汗水汇集。争当黄冈跨越发展代表作,已吹响千帆竞发的嘹亮号角;全县“三城三区”升级版建设,正迈出与时俱进的坚实步伐。
在这片热土上,红安财政人秉承理想,履职尽责,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在新一轮省级文明单位创建的征途中,红安县财政局将文明创建与财政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文明创建推动财政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激发创建热情,丰富创建内涵,巩固创建品牌,提升整体形象。
高起点上再出发
2008年,红安县财政局成功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八年来,财政局历届党组始终将文明创建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了“创一流团队,创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创建目标,将文明创建置于整个财政工作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不断深化、稳步推进。坚持将文明创建与财政管理一起部署考核,把创建活动渗透到每项工作中。在创建的过程中,注重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事务抓起,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单位创建的积极性,激活系统文明建设,12个乡镇财政所建成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5个,市级和县级文明单位5个,形成了“多位一体、立体创建、整体联动”的文明创建格局。
红安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彬说,文明是体现一个单位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以及文化品位、人员素质、社会形象的综合标志。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打造服务品牌,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推动财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创建征程中,服务质量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培养、财政文化的梳理、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环环相接,相辅相成,使文明之花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黄冈市财政系统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全市十佳创学习型单位先进集体”、“全市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县优秀服务部门”、“全县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百多项荣誉称号就是生动的写照,真实的见证。
文明路上协奏曲
创建文明单位,素质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服务是重点。
素质靠学习来提升,红安县财政局始终把建设“学习型财政”放在首要位置,大兴学习之风,持之以恒抓学习,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开设“导学课堂”,成立的青年读书学习组织,全面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目前,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467人,其中:县直198人,乡镇所269人;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400人,具有高
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81人,初级职称157人。建成农村财务会计业务、专业技术、宣传类、文体类、复合型等各类专业人才库,众多业务精良,作风优良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学习越有效,管理越科学,服务越优质。三者互为呼应,奏响了文明路上的协奏曲:
——文明政务规范有序。从工作职责、业务管理、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到网络安全、内部监督、服务准则,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实现了照章办事、规范有序。局党组自觉执行重大事项汇报制、重大制度公示、重点工作集体决策、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在依法行政、文明行为等方面规范一言一行,文明得体、热情服务成为财政人的自觉追求。
——文明窗口高效便捷。窗口服务中,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社会监督制,实现了行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年均20亿元的资金及时拨付,各类资金应公开尽公开。日常管理上,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监管,开展绩效评价,财政资金在阳光下安全运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文明行政廉洁自律。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教育,大力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坚持源头治理、预警为先的原则,健全完善党风廉政责任体系,加强对重点环节、关键岗位的风险防控管理,制定了股室工作规则,绘制了资金审批流程图,排查了5类廉政风险点。文明行政,清廉从政扎根在每一个财政人心中。
——文明品牌效益显现。致力“阳光财政”文化品牌建设,以政务公开、会计诚信建设、为切入点。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第一标尺,打造阳光财政这一品牌,在各个环节严守法纪,依法办事。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做到资料唯真,数据从真。不做假账、诚信理财、阳光理财成为财政人的共识,财政工作的法定性、规范性、公开性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依法理财、阳光理财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文明环境和谐整洁。阅览室、档案室、荣誉室、活动室……各种文体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办公环境实行日常清理、定期卫生消毒,机关面貌清扫一新、保洁一新、焕然一新。文明股室、文明职工、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文明网络、文明餐桌……细胞工程的创评全面开展,人文的感召全方位覆盖,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道德讲堂”从开讲之日起就赢得满堂喝彩,各个支部精心组织讲堂活动,每一个讲堂都留下一份精彩;身边人讲身边事,每一个故事都带来一份感动。真善美在讲堂传递,延伸到“我们的节日”三八主题活动、“志愿者走近留守儿童”公益活动、 “爱心捐款倡议”活动、“庆五一趣味运动会”文体活动中,升华为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正能量,财政队伍在文明的熏陶中百炼成钢。
文明有梦民生重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红安财政局走进乡村,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的“三送”活动,助推企业发展;走进社区,以“三城三区”为抓手,促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走进基层,对涉及“三农”、惠及民生的资金项目,坚持 “优先安排、优先保障、优先拨付、优先争取”,切实保障群众权益。
公共财政,情暖民生。近两年,红安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分别达到31亿元、33.4亿元,每年的民生投入以近2亿元的额度递增。红安以“小财政”服务“大民生”,对“三农”、教育、社保和社会事业投入规模之大、政策含金量之高、落实措施之实、百姓得实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水平。
为保证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红安财政局不断加强资金监管,切实加大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扶贫资金以及“三农”等重点支出的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全方位监控,各项资金专款专用,为人民群众修筑“致富路”、新建“安居房”,架起“连心桥”,接通“幸福泉”,撑起健康“保护伞”,编织社保“安全网”……每一个变化,都折射出财政人矢志不渝的民生情怀;每一点改善,都撒播着公共财政阳光般的温暖。
两个文明相辉映
财政人深知,经济是财政之源,只有千方百计做大经济“蛋糕”,才能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近年来,红安财政局坚持解放思想,顺时应势,跳出财政看财政,坚持把服务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敏锐把握财税政策导向,主动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培育壮大税源经济。
2015年,筹措调度各类资金累计68亿元,确保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工资改革政策和项目建设资金兑现,有效地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财政拿出1.587亿元,实施政府增信工程,放大银行贷款比例,共支持了中小企业482家,累计发放贷款13.39亿元。2016年,统筹调度各类财政性资金8.14亿,创新设立了五大基金。五大基金的创新设立和平稳运行,将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撑。2016年,整合财政性资金5.18亿元,统筹使用、严格管理、到村到户,圆满地完成了56个重点贫困村出列、27555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任务。围绕全县“三城三区”建设大局,优化整合财政资源,着力保障全县重点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处处热火朝天,处处生机勃勃,后发赶超、奋起直追成为全县上下共同的心声。
翻开红安财政收入的账册,欣喜地看到,一组组闪亮的数字犹如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奏响了一篇篇悦耳的乐章。而且这一组组数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红安持续跨越发展的澎湃激情,看到将军故里火红的今天和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红安财政局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生动实践表明,文明创建工作一旦与科学发展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发展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彬说,事业发展的背后是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在多年文明创建过程中,逐步形成财政自身的精神文化,就是“乐于奉献、团结和谐、务实进取、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与英雄的红安人朴诚勇毅是一脉相承的,
回眸创建的历程,红安财政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他们肩负使命,肩扛责任;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他们情怀不变,执著依旧。
展望明日的征程,财政人肩负老区人民的重托,再次英姿勃发地站在新的起点,为推进“三城三区”升级版建设战略,为财政事业的发展,鼎新求进,力求卓越,争当黄冈跨越发展代表作的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