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城轨公司盾构管片厂效果图
觅儿寺镇尚古山村蔡倪家田新貌
美丽乡村—柏树岗湾
记者毛红平 通讯员黄铖 黄喜林
1月14日,踏入红安县觅儿寺镇,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映入眼帘,一条条笔直的大道纵横园区,一个个漂亮的社区坐落在新型产业园区,一家家投产的工厂形势喜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山多地少无人种田,全镇有一半人口外出打工,近几年,通过工业“壮腰”、工业扶贫、产业扶贫等一系列行动,觅儿寺镇迎来发展的春天。
1 工业“壮腰”筑富路
“十二五”以来,红安县觅儿寺镇把发展工业写在觅儿振兴的旗帜上,一门心思抓工业,较有成效,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6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亿元,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36万元,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左右,增长20%。六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次逐年提升,增幅位次进入全县乃至全市第一方阵。
“实施‘壮腰工程’,首要是推进工业壮腰,实现工业突破。”2010年12月15日,位于觅儿寺的新型产业园破土动工,这标志着觅儿寺镇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觅儿振兴迈开了第一步。
觅儿寺镇距武汉市区50公里,距天河国际机场、阳逻万吨深水港、武汉北横店编组站、汉口北大市场距离40至50公里,均在半小时距离圈之内;沪蓉高速公路横穿东西,阳福公路纵贯南北,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武麻高速红安连接线、熊长线等主要交通干线穿境而过。
在觅儿,世界500强进驻,中国500强入驻,国家级产业园区落户,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形的技术和成套的管理,经过“500强”这条“大鲶鱼”的搅动,觅儿寺镇域经济的一池春水得以风生水起。
觅儿寺镇党委书记徐绪忠说,觅儿寺是农业大镇,在全县有很重要的地位;服务业市场繁荣程度,也不比县内其他乡镇差。关键在于工业太单薄,没有大工业,觅儿寺的腰杆子就不硬,没有大工业就不能发挥“钢腰”作用。“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成为振兴觅儿寺的共识。近年来,觅儿寺“壮腰”首抓工业,觅儿寺扶贫依靠工业,心无旁骛,抓铁有痕。
全镇聚焦经济建设,牢固树立“工业兴镇”的发展思路,始终把招商引资当作富民强镇的工程来抓。
工业不强,是觅儿寺短板。加长短板,觅儿寺有基础也有信心。以党委书记徐绪忠、镇长王开伟为首的新一届领导致力工业壮腰工程,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双强双兴”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盯全县争一流、全市争十强、全省争百强的奋斗目标,紧扣“协调、发展、服务、强化、创新”的十字主线,紧盯项目建设,紧抓纪律作风,形成了从严治党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示范引领新常态。
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15个招商项目落户园区,总投资额15.78亿元。已经建成投产9个项目,有6个项目已经入规,鑫广发纸塑、格雷斯电气2个项目年底前可确保申报入规,特别是格雷斯电气项目,前年4月份签约,7月份动工,去年5月份已正式投产,已实现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50万元;去年6月份,我镇成功引进中铁一局城轨构件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在新型产业园征地206亩,兴建盾构管片制造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32亿元,税收约2000万元。该项目已于2015年6月12日在深圳正式签约,6月15日全面动工新建,目前已于2016年1月11日正式投产,刷新了半年内招商引资签约、动工、投产的新记录,体现了新时期红安速度。
如果把一座城镇比喻成一本书,是不是畅销,关键看文化内涵。四年多来,觅儿寺镇党委政府用文化之刀刻城,实施“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战略,拉开南部新城框架,拓展城市新区,完善城市功能,一个融古韵今风于一体的新城伫立在红安的南部。
上至省领导,下至普通游客齐赞:曾经灰头灰脸的觅儿越来越洋气了!
12日,周末,觅儿寺镇文化广场。人,接踵;绿,满睑;水,如碧。这样一座文化名城,四年前还是杂草丛生。拆了建、建了拆,拥堵、杂乱等城市病蔓延。
以党委书记徐绪忠为首的新一届领导决定收拾好历史文化行囊,用物化的建筑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用美化的环境彰显生态优良,用宜居的标准彰显人本力量,强力推进都市觅儿、文化觅儿建设。
到目前,全镇已完成了6个村,12个自然塆,60余处、3000亩土地的收储任务;完成5个村、7个自然塆及岔路门面共计200户的拆迁任务;完成了8个村17个自然塆、1500多棺坟墓迁移任务;完成了6个板块3000余亩土地平整任务;协调各类矛盾千余起;协议征收了地面附着物(其中包括鱼塘、树木、苗木基地等)202处;拆除了违建房53间,1750平方米;锁定了违规建筑63间,2000余平方米;动工建设了2312套还建房,已经分配800余套,全年可分配1000余套,可确保全镇95%的拆迁户下半年搬进新居。
记者了解到,该镇到目前已绿化镇区面积4200㎡;完成新建通组公路10公里,维修路面20公里,新建了错车台,培护了路肩,高标准建成示范线路3条;自来水覆盖率达80%以上,20个村、156个自然塆的居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完成觅儿寺镇中学全面升级改造;高标准改造柏术岗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的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
2 工业扶贫拔穷根
为探索一条精准扶贫新路,觅儿寺镇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扶贫新模式,依托园区300多家企业,实施精准扶贫举措,力争一年内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
镇党委书记徐绪忠说:“以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我们的优势兵力,就是我们产业扶贫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挂图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产业扶贫攻坚战!”
据悉,目前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0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5家。市场主体达到155户,已全部参与全镇精准扶贫。
该镇在制定精准扶贫工作中,严格执行“八个依托”:依托新型工业化发展,实施工业企业扶贫;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扶贫;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民生改善扶贫;依托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智力扶贫;依托部门资源整合,实施行业扶贫;依托融资方式创新,实施金融扶贫;依托社会扶贫机制创新,实施全民参与扶贫。重点突出“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从而唱响精准扶贫工作三部曲。
该镇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落实了低保户、贫困户审查调整工作;落实了大病救助政策;落实了危房改造政策;落实了临时救助政策,失地及城乡居保养老金全部发放到位。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们严格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和“五步工作法”、“四看评分标准”确保了贫困户对象的核实、核准。据统计,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843户,6863人,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核定总贫困户1408户,356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64户,1135人。通过不断整合资金引进项目,组织技能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湖北德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镇内民营企业,去年实现产值1.5亿元。湖北中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建筑工程公司,去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两家企业在园区建设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园区指挥部和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1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8000万元、5000万元。
而这位德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老总正是觅儿寺镇本土老板徐绪良,他是该镇张湾村栗林垸三组人。当扶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他主动找到镇政府、村委会,要求接纳本村、本镇的贫困户到他的公司上班,仅张湾村就有21名贫困户在他的公司打工,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去年11月25日,2015年第一场雪后,太阳公公初次露面,伴着冬日的阳光,记者来到了红安县觅儿寺镇张湾村栗林垸。
小车在干净的乡村公路上欢快地奔驰,一会儿,小车开进了一个农家大院。
起初,记者以为是到了哪家农庄,高大的院墙、闪闪发光的铝合金护栏、景观塘边,几个农民正在清闲地垂钓,花坛、垃圾池、古树、高大的路灯、还有网格化管理的无数双“天眼”,像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村支部书记徐达胜满脸笑意:“多亏了我们村的能人徐绪良为建设美丽乡村捐资40多万元,帮助村里实现旧貌换新颜。”
栗林塆只是该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示范。20多户的小塆,让人感觉到,一个小塆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塆中做到院外有院,墙外有墙,人在村中走,景在身边流。
徐绪良告诉记者:“政府支持我返乡创业,我必定要反哺家乡!”
到目前,全镇在推行试点的尚古山村、张塆村、柏树岗村和依河墩村,完成通组公路建设、塘堰维修、村庄整治及文明创建;新建了垃圾池,建立垃圾清运体系,达到了美丽乡村“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的标准。
柏树岗村夏家塆村支部书记周春华介绍,该村回乡创业青年阮启胜组织12名专业人士于2009年10月共同投资创办新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将柏树岗村闲置集体土地和部分农户土地整合,总体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计划投资2500万元,已完成投资额2500万元,主要经营项目涉及苗圃种植、养殖、休闲娱乐、立体式农业综合开发等。
目前,该社已投入2050万元建设了苗圃基地1000亩,其中绿化树种150万株,大型景观树种1000余株;精养鱼池80亩,主要养殖黄鱼、桂鱼等特种鱼,并配套开发休闲垂钓项目;已投资300万元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已建猪舍面积达3400㎡,计划扩建3000㎡,预计年出栏量达5000头。同时投资20万元建设200平方米多功能环保沼气池1处,购置沼气发电设备一套,发电供应基地照明,与周围50户农户签订供气协议,沼渣液用于苗圃基地及精养鱼池。
该村因病致贫的阮冬金、周世福、夏建、徐达喜、李春桃等12名贫困户每天都在合作社打工,月收入不少于2000元。
据悉,该镇加大工业扶贫促产业支撑的力度,到目前已建成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苗木、养殖、旅游等在内的现代农业功能区10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新建李家畈无土栽培蔬菜基地210亩;建成了红安县尚古山科技示范园,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00余亩;引进湖北根聚地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流转土地2500亩,建成了优质育苗大棚、红薯种植基地和红苕保鲜地窖;引进湖北良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建2000亩苗圃基地。
“实施工业扶贫离不开市场主体。”觅儿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开伟说。
觅儿寺(含工业园)共新发展市场主体155户,占任务数110户的140.91%;新增个体户529户,占任务数516户的102.52%;新增专业合作社4个,占任务数20户的20%;新增家庭农场4户,占任务数2户的200%;转型升级19户,占任务数19户的100%;新增注册商标10件,占任务数15件的66.67%。
该镇积极开展园区企业与村之间的共建活动,构建和谐发展的园村关系。到目前,镇里依托园区企业,实现村园共建,绿化镇区面积4200平方米,完成新建通组公路10公里,维修路面20公里,新建了错车台,培护了路肩,高标准建成示范线路3条;自来水覆盖率达80%以上,20个村、156个自然湾的居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王开伟介绍,工业扶贫不是一枝独秀,教育扶贫、社会扶贫更为觅儿寺镇的精准扶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据悉,该镇多次获“彩虹桥工程”教育扶贫。该镇明德小学就是由台湾台塑集团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援建。
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表示,“彩虹桥工程”是企业公益项目与民间外交相结合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即以贫困革命老区为切入点,整合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在跨国公司和贫困老区之间搭建一座旨在改变思想观念、传授知识技能的桥梁,受到了老区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
据悉,近年来,该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觅儿寺镇中学全面升级改造,长林实验学校开始招生运营,农村子女入学率达100%,重点高中升学率达21%;提升25个村“农家书屋”建设水平,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改造工程;新农合参保率达98.1%,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新增参保500余人,达到5000余人,失地及城乡居保政策落实到位;狠抓计划生育工作,依托卫计整合的资源,落实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质效全面提升,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0%,性别比111.9,完成社会抚养费征缴80万元,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考核指标均位居全县前列,全市卫计工作现场会参观我镇计生办和卫生院,先后接待国家卫计委,日本卫计专家团,省卫计委,其他市县卫计局指导和考察30余批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