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五年来,产业园立足长远发展,着眼生态环保,顺应落户企业需要,规划控制面积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到18平方公里,再到36平方公里,最终拓展到126平方公里。五年来,政府性投入资金累计64.2亿元,形成“6纵11横”路网,35平方公里的水、电、路、通信全线畅通,配套设施同步跟进,企业服务中心、学校、医院、银行、变电站、自来水厂等17个社会配套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职业技术学院、3家四星级酒店等正在加快建设。
大别山,每天日落日出,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这片曾经为共和国作出过巨大牺牲的地方,发生着惊天巨变,一座承载梦想、放飞希望的产业新城在这里崛起。
2010年12月16日,红安新型产业园建设大幕开启。县委县政府领导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四个大别山”这一天时条件,充分利用紧邻大武汉,水、陆、空畅通的地利优势,全县上下同心同德搞建设这一人和气场,民主决策,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以“强工兴城、强农兴文”为目标,以“产城融合、园城同建”为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五年来,产业园立足长远发展,着眼生态环保,顺应落户企业需要,规划控制面积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到18平方公里,再到36平方公里,最终拓展到126平方公里。五年来,政府性投入资金累计64.2亿元,形成“6纵11横”路网,35平方公里的水、电、路、通信全线畅通,配套设施同步跟进,企业服务中心、学校、医院、银行、变电站、自来水厂等17个社会配套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职业技术学院、3家四星级酒店等正在加快建设。
红安通过政府、企业、商会“三联”招商、强化德政、勤政、清政“三政”服务,组建26个招商团队,成功引进八大产业集群,形成了“引进一个项目、带活一个产业、兴起一座城镇”的良好效应。产业园区已落户企业404家,协议投资总额17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75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145家,商贸企业135家,个体工商户1327家;新增厂房面积500万平方米,是建国后红安前60年厂房面积总和的10倍。
五年来,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达500多亿元。按近两年园区的工商业项目平均计算,每3天就有一个项目落户,每4天就有一个项目开工,每6天就有一个项目投产,每9天就有一个项目进规入限。南部新城创造了“红安速度”,成为红安新的经济增长极。投资客商和媒体誉之为“红安传奇”。
有质效才有可持续,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红安把转型发展、持续跨越作为主基调,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在全省率先成功上线,201家企业入驻线上电商平台;
县政府还与京东集团、佰昌集团三方联手,线上,建立红安农、副、特电商平台,线下,推出农副特产品体验馆,创出了一条电商新模式。
大学生创业红安佰昌孵化基地,可容纳500名创业人员同时入驻。
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携手共建中国光谷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使红安南部新城活力四射。
中国光彩事业红安老区行,49家全国知名企业与红安签约,协议投资达223亿元人民币,为红安南部新城锦上添花。
红安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园区提档升级,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7家,拥有专利328个,产学研基地2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博士创新实践基地1个,2015年,红安经济开发区被湖北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南部新城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
红安以最好的政策、最美的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户型设计、最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统筹解决还建安置、入学就业等民生问题,破解征补难题。发展为民赢得群众支持。2014年8月,千名干部上一线,短短36天,征补房屋1598户。今年,再次启动1550户的房屋征补工作。五年来,7000多户群众迁祖庙、移祖坟、搬祖屋,无一例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红安党员干部传承演绎红安精神,甘当“红安苕”,“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一天时间当两天用,一分钱当两分钱用”,拼信心、拼心态、拼改革、拼作风、拼境界,形成了竞进提质、后发赶超的强大气场,为“打造千亿园区 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迎着新常态、新机遇,红安南部新城必将以更加豪迈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快速崛起在武汉北,成为长江经济带、大别山试验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来源:红安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