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红安县明清时期秦王秦氏文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5-09-28 14:27    作者:王芳    来源:


作者:秦岭

在将军县红安,县城附近自古就有“秦半边,耿半撮”之说,表明在红安县城及周边,秦姓和耿姓人数众多,家族庞大。那么,作为占据红安县城周边近半边天的秦氏家族在红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对红安的历史文明进程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笔者结合当前红安正在开展的文化旅游年活动,对在红安民间有较强代表性的秦王秦氏族文化进行探析,以期达到以一域观全域,由这一支姓氏的文化特点来窥测到明清时期整个红安、乃至全黄州府的人文风貌、风土人情的目的,推动黄冈及红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秦王秦氏的来源。  

红安秦姓一共分两支,一支为六户秦,一支为秦王秦。共同始祖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即秦少游,江苏高邮人,远祖居甘肃天水)。秦观的第五代孙,南宋武状元秦通携子秦执中宦游武昌,后徒居麻城九官店(红安建县后,划归红安),秦执中即为红安秦姓一世祖。传至第七代时,一户名叫秦子真的家庭只有两个女儿(唯一儿子戍辽东未归),为了延续香火,秦子真将两个女儿秦淑婉、秦玉安同时嫁于先祖由山西太原迁至江西江州锹溪,又迁至湖北红安杏花乡白果树村的王允福。王允福是唐朝五大贵族之一太原王氏的后人江西儒学提举王鼎一的儿子。史载允福自幼聪明乖巧,为乡人称奇。从此,王允福的后代子随母姓,但使用王氏辈派,与太原王氏联宗联谱、永不联姻,秦王秦由此诞生,王允福为秦王秦一世祖。另外七家秦姓兄弟一共分六支,统称六户秦。因此,六户秦为秦观的嫡系后代。秦王秦则是太原王氏和秦观的第14代孙女的后代,与六户秦是老表关系。因秦王秦的秦氏先祖来自天水,王氏先祖来自太原,因此,秦王秦又称太原天水秦。 

二、崇文尚武的氏族。

1、明朝红安四大巨族之首。明万历十二年出版的《黄安初乘》风俗篇记载:“所谓一乡有一乡之风益,如此又自里中三五巨族观之,秦氏之族习礼容,虽胼胝之耘,遇人于途亦释手相拱揖也;方氏之族多负性使气,骨肉少恩,有自矣,近二三贤者起而维之,冀可渐格也;王氏前辈笃于友谊,子姓象之交情,至今可观;吴氏织勒治生力于耕织,奕世孝友馀风独有存”。大意是,“要想了解黄安(红安原称黄安)的风土人情,可以从其境内的三、五个有名望、地位显要的大家族的习性来观察,秦氏家族注重礼仪,即使在路上碰见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也会双手抱拳向他们作揖致敬......”《黄安初乘》在谈到当地风俗时,首先列举秦氏家族之风,其次是方、王、吴氏,而根据红安明清时期的多本《黄安县志》记载看,明朝时期方氏、王氏、吴氏同样是人丁兴旺、势力庞大、科举人才较多的氏族。由此可见,秦、方、王、吴为红安明朝的四大高门巨族,并且以秦氏家族为首。

2、红安建县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谈起黄安的由来,人们就会想到黄安的建县鼻祖——明朝户部尚书耿定向,耿作为当时的朝廷大员,在红安建县一事上,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了解并记住另一位建县功臣,他就是首个提出红安建县主张并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建县的秦王秦氏监生秦钺(念越),而建县鼻祖耿定向亦是秦王秦氏的外甥,他的母亲即为秦王秦氏姑娘,按辈分秦钺还应是耿定向的舅舅。清初的康熙三十六年版《黄安县志》首页年序中记载:“安之称县,也自有明嘉靖癸丑始未立县,以前其地分黄冈、麻城、黄陂之三邑,以介居楚豫,山峦重复,青葱蔚借,且去各邑辽远,地僻而民难,里中太学生秦钺(念越)等伏阙上书请立县以治.....”在《黄安初乘》等所有古代《黄安县志》和1992年出版的《红安县志》中,均对秦钺上书朝廷请求建县一事有明确记载。1992年出版的《红安县志》中记载,秦钺自1542年(即明嘉靖二十一年)开始上书建县,得到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陆检和湖广巡抚监察御史史褒善的赞同,但建县主张受到部分人阻挠,临场勘测多受阻难而中止。后在秦钺的不懈努力和耿定向等官员的斡旋推动下,终于在首次上书21年后的1563年建县。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建县功臣吧,古代《黄安县志》科举志中记载:秦钺,黄安太仙乡人,明朝成化年间贡生,后担任四川江津县丞(地位仅次于县令,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其父秦尚贤,明成化丁酉年举人,任绵州州判。其兄秦镗,明正德年间举人,任肥乡县知县,后担任御史。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年秦钺这一伟大的建县构想,并积极付诸实施,也就没有四百年以后威镇华夏的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了。

3、明清科举人才数量居全县各姓氏第一位。根据《湖北通志》权威记载,整个清朝时期,红安共产生进士39人,在湖北排第11位,科举水平在湖北处于上游;产生举人大约150人。清王朝延续近三百年,也就是说红安每两年才能产生一个举人,可见其难度超过现在考取清华和北大;红安每六年产生一个进士,难度之大就更不用说。那么秦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表现怎样呢?可以用下面的三个第一来回答。

一是明朝进士(文)人数并列红安各姓氏第一位。清康熙版、光绪版、同治版《黄安县志》选举制中均对红安明清时期的科举情况有详细记载,列出了全县考中进士和举人的详细名单。根据记载,红安在明末1563年建县后和在建县前有考的明代进士(文)共17人,其中秦姓、耿姓、方姓、周姓各2人,并列全县各姓氏之首。在秦姓产生的二名进士中,六户秦1人,名秦如容;秦王秦1人,名秦植。  

二是明朝举人(文)人数居全县各姓氏第一位。清康熙版《黄安县志》一共记载红安明末的举人(文)46人,其中秦姓8人,人数位居全县各姓氏第一位。排在第二至五位的分别是:耿姓6人、彭姓4人、方姓3人、周姓3人。而在秦姓产生的8名举人中,六户秦1人,秦王秦7人。

三是明清科举人才总数高居全县第一位。根据古《黄安县志》选举制记载统计,红安秦姓在明清两朝共产生文武举人23人,排全县各姓氏首位。排在第二至并列第十位的分别是吴姓21人、张姓20人、卢姓19人、王姓18人、方姓13人、彭姓13人、刘姓13人、李姓10人、耿姓9人、韩姓9人。在秦姓产生的23名举人中,属秦王秦的15人,属六户秦的8人;秦姓由举人考取进士的4人,其中属秦王秦3人,属六户秦1人。文举人19人,武举人4人。因为红安卢姓、方姓、彭姓、耿姓、韩姓等姓氏全县只有一支,没有分支,所以如果按照各姓氏分支派系来排,则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红安卢氏19人、秦王秦氏15人、毛张坞张氏14人、红安方氏13人、祁家畈吴氏(又称西吴或滠水吴氏)13人、红安彭氏13人、红安耿氏9人(又称三角山耿氏)、红安韩氏9人、六户秦氏8人、高桥四房王氏7人。

4、产生红安历史上有记载的唯一一名武进士。清康熙版、光绪版《黄安县志》有记载的明清两代红安武进士仅1人,为清顺治壬辰科的秦王秦氏武进士秦文光。同时,上述两本《黄安县志》记载,明代红安武举人一共19人,其中秦姓4人,人数位居全县各姓氏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胡姓3人。秦姓的4位武举人中,秦王秦3人,六户秦1人.

5、明朝仕宦人数全县第一。《黄安县志》记载,明朝红安仕宦(即在朝廷和各州县任职的官员)人数一共131人,其中秦姓23人(秦王秦22人,六户秦1人),分别在全国各地担任巡检武职二品官、副将、参将、守备等武职,和地方御史、知府、知县、教谕、训导等文职。秦王秦氏各级官吏人数位居全县各姓氏第一位。排在第二至六位的分别是:吴姓15人、王姓15人,耿姓8人、周姓8人、方姓6人。

6、养育出红麻地区明清时期最杰出的三位外甥。麻城籍历史上职务最高的官员系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尚书----顺河乡锁口河刘氏刘天和,红安明清时期职务最高的则是明朝户部尚书耿定向及其弟兵部侍郎、赠尚书的耿定力。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红麻地区产生的这三位最杰出人物的母亲竟然都来自同一个氏族——红安秦王秦家族,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奇。应该说,作为秦王秦氏的外甥,他们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直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来自于亲生母亲的言传身教和外公家族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秦王秦族谱》中记载:“秦王秦第四世传人秦安,号邦泰,明成化甲午年举人,任陕西西安府商州终南县令,长女秦德宜配锁口河刘遂,遂中会魁,任江西丰城县令,甥天和至兵部尚书”。《秦王秦族谱》中还记载:“秦王秦氏第五世传人秦尚朴,崇祀节孝祠,县志有传,女二,长配打磨山赵,次配耿通议大夫金,长甥定向任户部尚书,次甥定力任兵部侍郎,赠尚书”。此古县志中也有记载。

7、人数众多、派号讲究。今天,红安六户秦的人数大约在3万人以上,秦王秦人数则接近1万人,两支秦姓人数数量大约4万余人,排在王、刘、李、张、陈,胡、阮、吴、周之后,在红安列第10位。秦王秦姓主要聚居地为县境中东部城关、杏花、两道和北部的七里坪镇区、七里坪福德总支、檀树、华河枣林、华河台南等近60个自然湾,县南较少。根据《秦王秦族谱》记载,秦王秦姓宗谱辈派为:一至五世允宗本邦尚,至六世始乱,五房各为一统,自十四世起,开始规范统延辈派号二十世,称为旧派;后又新编派号二十世,称为新派。秦王秦派号编制甚有考究,五字一组,容五行于其间,按“火土金水木”之序循环,意寓五行俱全、繁荣昌盛、循而有序、世代延绵。旧派十四世至三十三世分别为:光载钧涵懋、辉基钜泽乘;熙珍铨汝业、焕起锦添林。新派三十四世至五十三世分别为:勋绪锹溪植、荣封镇渭来;耀先钳治柄、燮理炼鸿材。将祖先的居住地“锹溪”编入辈派,意在昭示秦王秦族人饮水思源,永不忘本。

三、重礼义讲孝廉的氏族。

秦王秦氏家族为什么能在明清时期成为红安的高门巨族?为什么能在古代科举考场上和红安的政治、文化、教育发展上有所作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这个氏族在明清时期有着三大特点:

1、习孔孟诗书。明朝初年,秦王秦氏族第二世传人秦宗贵(王允福的二子)在名下八子成年分家之时,留给他们一句祖训,“后代儿孙勤读史,何愁金榜不题名”,这句祖训后来为秦氏所有后代铭记,对秦王秦后代子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王秦后代牢记祖训,深刻践行,寒窗苦读,终使秦王秦家族成为明清时期远近闻名、崇文尚武的氏族,并且在红安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其中尤以宗贵的后人最为发达。

2、讲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大义面前,秦王秦族人前仆后继,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族谱中记载:秦王秦八世孙秦德英,明崇祯十年,在乌龙潭带兵与闯贼恶战,此次战役记入明史;九世孙秦文焰、秦文运、秦文彰、秦文佳四兄弟值明乱死节,知县奖其节立匾在秦氏祠以志不朽。近代如秦王秦氏第二十世族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早年带领全湾几十个秦王秦族人一起投身革命,解放后仅剩他一人,其余秦姓兄弟全部为国捐躯,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而秦基伟上将则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将民族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15军官兵一起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死也不下上甘岭,终将上甘岭变成美军的伤心岭。

3、重礼节廉耻。明万历十二年出版的《黄安初乘》风俗篇记载:“秦氏之族习礼容,虽胼胝之耘,遇人于途亦释手相拱揖也”。表明秦氏家族自古注重礼仪,即使在路上碰见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也会双手抱拳向他们作揖致敬......红安籍开国大校秦王秦氏十八世族人秦忠在回忆录《走过峰火销烟》中写道:“秦基伟,这位比我年长三岁的小连长,是我秦氏宗祠的本家血脉。按宗派辈分排行,“基”字辈比我“懋”字辈要低两辈,也就是说我是秦基伟的长辈了。秦基伟比我年长,可他见了我,照规矩还得叫“爷”。”在秦王秦氏家族经常出现“胡子孙、娃娃爹”的现象,但族人都绝不逾规矩一步,秦氏家族重礼节廉耻可见一斑。还有,如明清志书记载:“廉官秦人藩,任湖南龙山县令,修学宫,拔单寒,筑堤防,兴水利,调苗疆,尤以修文化俗,养士爱民为急。案或株连,反覆申理,不惜捎俸以生之。孝子秦中理,字大舆,禀生。少孤,事母陶氏以孝闻。年九岁,母患心胃痛,医称不治,私刲左股以进”等等秦王秦氏清廉为官,忠孝为人的事迹都入选了黄州府志或黄安县志的传记。

秦氏家族的这三个重要特点,引领明清时期红安风气之先,也深深影响了红安其他氏族,给明清时期红安文化、教育的发展注入一潭活水,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为日后红安成为礼仪之邦、文化大县和威镇华夏的全国将军第一县打下了基础。

虽然今天,红安秦王秦氏较明清时期稍显沉寂,但仍不乏书香门第,家住红安县城的秦辉福老人的家庭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秦辉福老人今年80岁、系红安退休医生,他是建国以后红安第一批大学生中的第一个本科生,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回乡投身家乡医疗事业,大儿子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小儿子则是红安县1989年高考文科状元,可谓“父子两状元”,两个儿子现在分别在广东省和青海省担任正厅级干部。

愿秦王秦氏秉承先辈遗训,发扬光荣传统,为今后祖国及家乡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省红安县人民检察院 秦岭

2015年元月30日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