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11月12日早晨六点半,一辆装满1000公斤红苕粉丝的“货拉拉”,从红安县永佳河镇叶河村红苕加工厂出发。人称“红苕书记”的李定喜满头大汗地站在厂房边上,拿出手机拨通了武汉天胜食材配送中心负责人李天胜的电话:“李经理吗?你好,装满粉丝的货车已经出发,货到后请检验,感谢,十分感谢!”只听见电话的另一头发出一连串“好、好”的声音。这是叶河村红苕加工厂今年第12次发往武汉的红苕粉丝产品。
创办红苕加工厂初战告捷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叶河村是开国中将原二炮首任政委李天焕、大校李天德、大校李天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将领李天忠的故乡,可谓“四将同村”。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了46位烈士。如何让叶河村人民过上美好富裕的日子,是摆在连续担任了11年党支部书记面前的首要任务。2022年7月,李定喜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争取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创办了叶河村红苕加工厂。从加工厂选址建厂房到购买机械、调试安装,再到红苕种植加工、产品销售,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同年初,他看到村民大面积种植红苕,于是村里也把公路沿线的140多亩抛荒面积开垦出来栽种了红苕。根据市场调查,当时每公斤红苕只能卖到1块钱,于是他产生了自己创办红苕加工厂的想法,说干就干。全村上下齐心协力,9月初红苕加工厂终于建起来了。

通过精心管理,村里那140亩红苕获得了大丰收。看到丰收的红苕,李定喜高兴地对全村党员干部说:“原材料不用买了,再就是看我们的加工技术。”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到华家河镇,以及河南省等地的红苕加工厂参加培训学习,又请来师傅手把手地教村干部这些“徒弟”,徒弟又带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大家终于可以自己动手加工了。这一年,加工红苕21万公斤,加工淀粉、粉丝4.6万公斤,当年获利16万元,储存淀粉1.1万公斤。
想办法寻找产品销售渠道
发展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产业,种植是基础、加工质量是关键,销售产品创收才是真正的目的。加工期间,李定喜每天从早到晚雷打不动地值守在加工车间,严格把关每一道加工程序,不断加强职工的安全、卫生、质量监督管理,严把质量检测关,他亲自当检测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按质量要求进行加工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仓库,哪怕是一公斤淀粉、一把粉丝。

加工质量不断提升,成型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仓库。年底,看到一码码堆在仓库里的淀粉、粉丝,李定喜日夜思考如何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靠小打小闹、十斤八两的零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寻找大客户。2022年,李定喜联系本镇、县内企业、餐馆、学校后勤厨房,可他们少的只要10公斤,多的也只能销售50公斤,照这样下去,这几万公斤产品要多长时间才能销售完?他说:“必须寻找大的客户才能将每年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2023年,他四下武汉、三到重庆,找熟人,托家乡老板,终于将本年度生产的2600多箱粉丝和1.5万公斤淀粉销售一空,这一年销售红苕、红苕产品总额达到了26.54万元。
2024年,李定喜把眼光盯在城市食材配送中心这一“具有较大销售潜力”的固定客户身上。通过熟人介绍和产品公关,终于打开了武汉天胜食材配送中心这家年需粉丝需求量3.5万公斤大客户的大门。

联农带农村强民富显真情
“乡村振兴就是要强村富民,让那些留守老人和妇女就近就业在家门口挣钱,不断增加收入。”李定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4年,叶河村集体种植红苕320亩,加工红苕46万公斤,加工淀粉、粉丝4.2万公斤。从红苕移栽、除草、施肥到红苕采挖收获,再到红苕加工、产品晾晒、产品入库,务工的全部是村里老人和留守妇女,既照顾了家里老人和孩子,还增加了家庭收入。今年67岁的七组村民李世厚高兴地说:“2024年,我在村里红苕基地、红苕加工厂做工156天,年收入1.85万元,每天一百多元,很划算。”三组64岁的女村民徐足伢说:“2025年元月到9月份,我已在村里的红苕基地、加工厂务工98个,半年多时间可收入7300多元。”2024年,叶河村红苕产业联农带农80余人,累计发放村民务工工资25.35万元,人均增收3200余元。
李定喜说:“叶河村是将军们的家乡,作为支部书记,有义务有责任把将军们的家乡建设好,让全村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