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沿着红安县竹林社区一组的盘山道蜿蜒而上,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杂草丛生的荒坡,而是一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粽叶林。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蝶变故事。

从无人问津”到争相入驻”——唤醒竹林社区沉睡的陶家田后山
曾经的陶家田后山,碎石裸露、野草疯长,被村民戏称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2025年初,省审计厅驻竹林社区工作队会同竹林社区“两委”反复踏勘、多方论证,把闲置荒山写进资源清单,更写进产业振兴的规划蓝图。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金”——带着这份信念,工作队远赴恩施考察粽叶种植,取样测土、比对气候,最终敲定“粽叶下山、红安扎根”方案。

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参与”——凝聚党群共建合力
说干就干!社区干部牵头迅速成立粽叶产业专班,统一调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今年5月完成第一批2000余株粽叶种植,10月又推进第二批10000余株粽叶种植,短短5个月,累计投工1200余人次,平整坡地100亩,两批共1.2万余株优质粽叶苗落地成林。项目建设期间,30余名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左右。
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产值”——算好富民强村两本账
粽叶属一次栽种、多年采收作物,可连续收益。按生长周期测算,2026年正式进入采收期后,基地日均用工30余人,参与群众月增收可达3000元,年产总值预计达几十万元,将带动竹林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翻番。

从产业兴旺”到生活富裕”——奔向幸福新答卷
以前在外做建筑小工,离家远、风险大;如今在家门口栽苗除草,一天挣12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脱贫户李大姐满脸笑意。像李大姐一样,越来越多村民正搭乘粽叶产业快车,实现挣钱和顾家“两不误”。

小小一片粽叶,绿了山坡、富了百姓、强了集体、活了经济。竹林社区书记李寿元介绍,后期将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粽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让陶家田后山成为幸福生活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