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上新集镇西北,三市三县交界的永红村,正以红色铸魂、古色承韵、绿色润村的“三色”路径,在6.39平方公里的村域内,书写着2622名村民的乡村振兴答卷。
合村并居,锚定振兴新坐标
永红村由原北岗村与李氏畈村合村而成,麻竹高速、S108省道、G346国道在此交汇,北岗新街毗邻大悟河口镇,交通商贸优势显著。合村后,村党总支锚定“美丽、活力、幸福、富强”愿景,以共同缔造理念,在滠水河畔勾勒出“环境美、产业兴、文化活”的振兴图景。
红色铸魂,传承奋斗基因
永红村红色底蕴深厚,合村前两村皆是革命支前模范村,“独轮车送粮、担架救伤员”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如今,村党总支组织党员重走“支前路”,在文化广场设红色宣传栏,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成为村庄发展的精神引擎。
农闲时,永寿桥旁老党员为孩童讲述红色记忆;项目建设中,96名党员带头冲锋,把2622名村民的心拧成“一股绳”。红色传承让“永红”不再只是村名,更成为奋斗精神的象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古色承韵,续写时光文脉
始建于明代的永寿桥,全长25.2米,以石灰糯米浆拌沙砌筑,历经500年风雨仍坚固如初,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村里修缮桥边步道、增设文化展板,让这座古桥既保留古韵,又方便村民与游客驻足品读历史。
形似鸡冠的鸡冠石矗立滠水岸边,石面纹路如鸡冠褶皱、栩栩如生。村里在旁修建观景台,未来还将串联永寿桥、鸡冠石、三里桥水库、北岗新街,打造古色文旅线——从北岗新街的烟火集市出发,沿滠水步道赏鸡冠石奇景,走永寿桥品古桥韵味,到三里桥水库览湖光山色,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村庄的历史诗意。
绿色润村,勾勒生态画卷
滠水河是永红村的生态馈赠,近千米河岸线如绿色绸带,串联起18个湾组的秀美风光。清晨,薄雾笼罩河面,村民沿亲水步道散步,听河水潺潺、看白鹭翩跹;傍晚,夕阳为河面镀上金边,垂钓者静坐岸边,孩童在步道上追逐嬉戏,满是生活的惬意。
为守护这份生态之美,村里下足“绣花功夫”:整治沿岸塘堰,让淤塞死水潭变身“清水景观塘”,并种植荷花、芦苇净化水质;在道路两侧栽种垂柳、紫薇、桂花,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的生态廊道;新修污水管网接入50户农户,同步新建卫生公厕,从源头减少污染。如今的永红村,沥青路平整、绿植摇曳,鼻尖萦绕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成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家园。
三色交融,绘就民生答卷
在“红、古、绿”三色文化的滋养下,永红村面貌焕然一新:岔路小组湾塘清淤后,新建的文化亭(长廊)成了村民闲坐聊天、休憩赏景的好去处;西湾900米通组路沥青刷黑、另一条乡村道路水泥硬化,解决了692户村民的出行难题;鲁家田湾300米新修道路彻底打通出行堵点;300亩闲置土地被盘活为红苕种植基地,每年带动18名脱贫户务工,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贴着民心走”的治理理念:改造塘堰时,征求村民意见设置洗衣台;修建广场时,按老人需求增设休息石凳;规划产业时,结合村民意愿选择种植品种……村党总支的每一项举措,都把民生冷暖放在心间。
未来可期,擘画长远图景
谈及未来,永红村的发展蓝图令人憧憬:红色文化上,收集更多革命故事,打造“红色记忆角”;绿色生态上,完善亲水步道设施,引进水生植物净化塘堰水质;古色文旅上,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古桥寻幽·奇石探秘”等体验项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夕阳西下,滠水河水流缓缓向前,永红村的灯光次第亮起。红色故事在晚风里流淌,绿色草木在夜色中低语,古色桥影在波光中摇曳……这座融合红色记忆、古色文脉与绿色生态的村庄,正以坚定的步伐朝着“乡村振兴典范”的目标迈进,让“永红”之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