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上新集镇的版图上,石牛山始终是一抹厚重的存在。它并非名山大川,却以亿万年凝就的石牛姿态,守望着滠水支流的潺潺流水;它没有显赫声名,却凭全国森林乡村的盎然绿意,滋养着山下新和村(原石牛山村与原龙井冲村合村并居而成)的一方百姓。这座山,既是村民安放乡愁的人文地标,更是见证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
石牛风骨:刻进血脉的山水乡愁
初见石牛山,是在王姚线公路大桥西侧。那尊巨石如一头埋头耕作的拓荒牛,脊背弓起绷着劲,仿佛仍在田畴间奋力前行——这便是原石牛山村村民代代相传的“石牛”,是村落的精神图腾。凑近细看,岩石纹理如牛身肌理,凸起棱角似牛角锋芒,周边丛生的灌木像是为它披上的绿毛。村里老人说,这是“山神现形”,亿万年天地琼浆凝结的模样,成了守护新和村的“镇村之宝”。
石牛山是“骨”,石牛溪便是流淌的“血脉”。溪水从村东龙井蜿蜒而下,穿村向西汇入滠水,曾是村民生活灌溉的命脉。溪岸四季风情各异:春柳桃红、夏荷送爽、秋芦摇曳、冬雾缭绕。最妙的是河床的鹅卵石滩,乳白石头被溪水冲刷得光滑圆润,阳光洒在水面上,小鱼在波光里快乐穿梭,白鹭掠过沾着水汽的翅膀,落在芦苇丛里惊起一串鸟鸣。这般景致,是石牛山村人记忆里鲜活的山水画卷,如今也成了新和村吸引游客的自然名片。
山林间,几株枝叶婆娑的红豆杉格外醒目,翠绿叶片间挂着鲜红果实,像一串串小灯笼。村里护林员称其为“植物大熊猫”,是生态禀赋的活名片。村民对这些珍稀植物格外珍视,自发守护山林,让新和村的空气里总带着草木清香,负氧离子浓度居高不下。清晨,晨练的老人沿着山间小路散步,露水打湿裤脚却乐在其中——这份与自然的亲近,是原石牛山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也是城市里难寻的惬意。
龙井的泉脉是村民的“心头肉”。山泉常年不涸,清冽甘甜,老辈人用它泡茶做饭,说“喝龙井水养人”;孩童围着泉眼打水漂,笑声顺着泉水流向远方。如今,泉水被引入灌溉系统,滋养着高标准农田的庄稼,也流进村民庭院,成为门前小花坛的滋养源,续写着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产业蝶变:生态沃土里的致富花
石牛山的诗意,终究要落在“发展”二字上。新和村以“生态打底、产业着色、文旅添彩”的思路,蹚出了一条振兴路。
沿着石牛山缓坡向上,大片红苕基地如绿色海洋。红苕藤蔓像厚棉被覆盖山岗,叶片在风中轻摇,村民在地里除草的动作娴熟轻快。过去,红苕是饱腹作物,如今成了“致富果”。村里对红苕深加工,开发出多种特色产品,包装印着“石牛杉”图案,成了抢手伴手礼;又搭上电商快车,红苕销往全国各地,丰收季田间埂上的红苕堆与村民的笑容一样甜,这是农耕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共鸣。
山下蔬菜大棚里,羊肚菌正撑起“致富伞”。作为特色种植的尝试,村里几年前引入这一珍稀食用菌,如今形成“苕蔬菌”轮作模式——羊肚菌秋冬种、冬春收,与红苕生长周期错开,让土地不空闲还能增肥。大棚里,羊肚菌如褐色小伞破土而出,鲜嫩肥厚。村民采摘时小心翼翼,毕竟这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
羊肚菌成了新和村文旅伴手礼的新主角。鲜菌经烘干后,与红苕粉、干菜等组合成“石牛山珍”礼盒,包装融石牛山与红豆杉元素,成了游客必购佳品。通过“线下+电商”模式,武汉、红安的采购商络绎不绝,还有游客专程来大棚体验采摘。小小的羊肚菌,让三四十户村民就近务工,户均年增收数千,也让“石牛杉”品牌愈发响亮。
文旅声韵:山水故事的多维表达
农文旅的发展,让石牛山的美有了更多演绎,也让新和村的故事传得更远。2021年,吴大千艺术写生基地在村里挂牌,画家们的画架成了石牛溪畔的常客。他们将石牛山的雄奇、溪水的灵动、红豆杉的雅致定格在画布上,让更多人知晓这座深山美村。
村里趁热打铁,规划了森林康养步道,串联起石牛山、龙井冲、石牛溪等景点,沿途设观景台、休息亭。步道不少路段沿用了原石牛山人上山的老路,走在上面仿佛能触摸到过去的生活痕迹。每到周末,武汉游客纷至沓来住农家院、吃农家菜,听石牛山传说和新和村故事,临走还带些红苕、羊肚菌,让乡村味道走出大山。
新和村还设计了“村史馆+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的文旅路线。村史馆里,老照片、旧农具诉说着村庄的变迁;农业大棚里,游客可采摘蔬果、了解红苕和羊肚菌的种植加工;美丽乡村里,口袋公园的惬意、文化广场的热闹、门前的四季花海,让人体会到村庄的鲜活。这条路线,成了读懂新和村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窗口。
合力成光:振兴路上的温暖底色
乡村振兴工作队是村里的“资源联络员”。他们跑部门争资金,让原石牛山村旧貌换新颜;对接农业专家,为红苕、羊肚菌种植提供技术指导;联系文旅企业,策划旅游线路,把村庄的山水故事和特色物产推广出去。村民说,工作队是“贴心人”,总能把好事办在心坎上。
乡贤是村里的“智囊团”。许多在外打拼的乡贤牵挂家乡,得知新和村发展后主动回乡。有的参与羊肚菌礼盒、红苕产品包装设计,把“印象石牛山”元素融入其中;有的捐钱捐物支持公益事业;有的利用资源为村里对接外部市场。他们说“根在新和,就该为家乡做事”,这份乡愁成了振兴的暖心力量。
最动人的是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从原石牛山村延续的议事传统,让村民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大小事上都能各抒己见。康养步道路线设计,有人提议经红豆杉林,有人希望靠石牛溪,最终投票确定了兼顾生态与体验的方案;“石牛杉”农特产品牌名,也是村民集思广益的结果。“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是村庄发展凝聚力的来源。
如今的新和村,既有颜值又有温度。口袋公园里老人闲谈石牛山往事,文化广场上村民自编自演的乡土节目,家家户户门前四季绽放的鲜花,让村民感叹“村里比城里还好”。石牛山如老黄牛见证变迁,石牛溪似银丝带缠绕希望,新和村正以石牛山为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奏响着生态、产业、文旅、人心同频共振的振兴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