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二十年“头雁”领航!红安新和村:从“荒凉山村”到“产业文旅样板”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15 16:42    作者:陈良新    来源:红安县上新集镇


红安网消息    在三市三县(区)交界的群山里,红安县上新集镇新和村藏着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逆袭故事”。2005年的这里,还叫石牛山村——青年为生计四散奔走,留守的村落只剩寂静,“乡村的夜晚竟是这么凉”的感叹,道尽了当时的贫瘠与荒凉;如今,再走进新和村,红豆杉漫山吐绿,野菊花遍野飘香,电商直播间里特产热销不停,书画名家题字的写生基地游客往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捧上“致富饭碗”。这场翻天覆地的蝶变背后,站着一个扎根基层二十年的身影——从原石牛山村党支部书记到新和村党总支书记,徐元生以“排头兵”的韧劲、“领航雁”的智慧,在湖北支点建设的蓝图下,把“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文章,一笔一画写在了新和村的山水间。

“组织和群众信得过我,硬着头皮接了担子,就必须干出样子。”2005年,刚从企业务工返乡的徐元生,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却在全村人的期盼中,接过了原石牛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第一次走进村委会,简陋的屋子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第一次召集党员开会,只能借用取缔后闲置的学校教室。面对满座带着疑虑的党员,徐元生没有讲空话,而是掏出走访时记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咱们村要改穷根,先得改‘等靠要’的思想!党员得先带头,把‘想发展、敢发展’的劲头提起来!”

那之后的日子里,徐元生的脚步几乎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他带着党员挨家挨户串门,听老人讲村里的过往,跟中年人算“发展账”,给年轻人画“未来图”,把“解放思想”的种子一点点撒进村民心里。与此同时,他紧抓党建不放松,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把涣散的党员队伍拧成“一股绳”;又顶着压力推进基建,争取项目资金硬化道路,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断头路”到“塆塆通、户户通”,5.6公里的道路不仅连通了村落,更打通了村民对未来的期待。几年间,村里陆续建起8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1座冲水式公厕,7个村民小组的污水管网完成改造,曾经破旧的小山村,渐渐有了“宜居”的模样。

2016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刻,徐元生心里清楚:路修好了、环境变了,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是空中楼阁。开始四处奔走找项目,却屡屡碰壁——要么项目不贴合村情,要么合作方担心风险不愿投入。直到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元生得知武汉大学几名退休教授,有意投资以红豆杉种植为主体的康养项目,却因土地流转、配套设施等问题,与周边几个村子都没谈成。

“这是咱们村的好机会,绝不能错过!”徐元生当即决定主动对接。他带着村里的规划图,一次次往武汉跑,先是找到教授团队说明村里的生态优势,又邀请教授们实地考察,详细讲解土地流转的方案;得知武汉老教授协会要举办创业交流会,他特意报名参会,在会上,把石牛山村的生态禀赋、村民的致富渴望、村“两委”的发展决心,讲得情真意切。当教授们犹豫时,徐元生承诺:“项目落地需要啥支持,村‘两委’一定尽全力,绝不让大家失望!”这份诚意最终打动了团队,2017年红安县第九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红豆杉康养项目成功签约。签约当天,项目负责人况坤林握着徐元生的手说:“我看中的不是这片土地,是你这个人——有你这样踏实干事的书记,我们信得过!”

这个项目的落地,成了新和村产业发展的“转折点”。红豆杉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让徐元生和村民们打开了思路:“咱们的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资源!”他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在红豆杉种植基地之外,拓展出红苕、野菊花、羊肚菌等特色产业——红苕做成淀粉、粉条,野菊花加工成花茶,羊肚菌走高端农产品路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产业模式,让村里的土地“生金”。到2024年,仅红苕、野菊花、羊肚菌等产业,就为村民打工增收62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53万元,曾经的“空壳村”,彻底实现了“质的飞跃”。

产业有了根基,徐元生又把目光投向“乡村旅游”。新和村交通便利,且生态环境优越,加上红豆杉康养基地的基础,发展文旅产业有天然优势。2021年,全国著名书法大师吴大千听说了新和村的变化,特意慕名而来。徐元生陪着大师走遍村里的山林、田间,讲产业发展的故事,说生态保护的用心。吴大千被村里的原生态环境和发展活力打动,当即决定将这里作为学生写生基地,还亲自泼墨题字、挂牌留念。这张“文化名片”一打响,周边城市的游客、学生纷纷前来,新和村的文旅产业正式起步。

为了让游客“来得高兴、留得舒心”,徐元生又对村党群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按照“五区合一”标准,设立电商服务区、寄递物流区、便民服务区、生活用品服务区、中心休闲区,既方便村民生活,也能满足游客需求。针对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他还特别推出暖心服务:6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理发,专门开发儿童游乐设施。如今的新和村,不仅有“国家森林乡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黄冈市文明村”的金字招牌,更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周末游目的地——春天看野菊花开,夏天在红豆杉林避暑,秋天采挖羊肚菌,冬天买红苕粉条,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十年扎根基层,徐元生的脚步从未停歇。有人问他:“基层干部收入不高、事情又多,你为啥能坚持这么久?”他总是笑着说:“收入和付出确实不对等,但每次看到村民拿到工资时的笑容,听到游客夸赞村里环境好,心里就特别踏实——这份‘群众满意度’,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如今的新和村,产业发展的蓝图还在拓展:野菊花种植面积即将扩至600亩,红苕种植面积要达到1000亩,60亩羊肚菌大棚正在筹建;文旅产业也在升级,计划打造红豆杉康养民宿、农耕体验园,让更多人走进新和村、爱上新和村。

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支点”进程中,红安县的乡村振兴正需要更多像徐元生这样的“头雁”。从石牛山村到新和村,从“脱贫摘帽”到“产业文旅样板”,徐元生用二十年的坚守证明: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脚下踩实的每一步路,是手里抓实的每一件事,是把村民的期盼变成现实的每一份努力。如今,这位“排头兵”依然带领着新和村村民,朝着“农文旅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精彩。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