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初夏时节,红安县杏花乡刘世科村的连片蔬菜基地里,辣椒挂满枝头,黄瓜翠绿欲滴,几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箱。合作社负责人黄振查看完大棚温湿度,又快步走向冷链车间安排发货。“这批有机花菜中午要发往武汉,下午还得接待一个考察团。”这位34岁的青年农民语速快、脚步急,浑身透着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谁曾想到,这位当地知名的“蔬菜大王”,十年前还是个刚走出校门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从大学生到新农人,从打工者到产业带头人,黄振的蜕变成长,离不开红安县农广校持续十年的精准培育和“保姆式”服务。
跨行创业遇瓶颈 农广校精准施教解难题
2015年4月,在襄阳正大集团工作两年的黄振毅然辞职返乡。“学农业就要扎根土地,我们红安蔬菜产业基础好,但缺乏新技术和新理念。”凭着专业敏感和市场洞察,他在县城郊流转500亩土地,注册成立李家畈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创业之初,困难接踵而至。露天蔬菜遭遇暴雨全军覆没,大棚蔬菜发生病害颗粒无收,传统种植方式产量低、品相差……最艰难时,黄振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理论知识跟不上生产实践,种植技术、经营管理都是新课题。”
转机出现在2015年12月。红安县农广校在调研中了解到黄振的困境,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到基地“会诊”。植保专家发现大棚通风不畅导致病害频发,农艺师指出土壤板结严重,市场营销专家建议调整品种结构。这次现场指导让黄振豁然开朗,从此与农广校结下不解之缘。
“一班一案”精准培育 “全程分段”系统提升
针对黄振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广校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彭慧玲副校长介绍:“我们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方式,在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培训,坚持‘一班一案’,确保学以致用。”
每年育苗期,农广校就组织育苗技术专项培训;病虫害高发期,安排植保专家现场教学;采收旺季,邀请冷链物流专家指导采后处理;销售季节,组织电商培训拓展渠道。这种“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让黄振能在每个生产环节及时获得技术指导。
“专家们讲的都是干货!”黄振如数家珍,“测土配方施肥让化肥用量减少30%,产量反而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使农药使用量下降40%;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50%以上。”七年来,他参加了农广校组织的所有相关培训,笔记记了十几本,手机里存着上百个专家和同行的电话。
“线上+线下”全程护航 “田秀才”练就真本领
农广校的“保姆式”服务体现在细节中。每次培训前,工作人员都会提前调研需求;培训中,安排好食宿交通,甚至为学员购买意外保险;培训后,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专家随时提供远程指导。
2020年疫情期间,合作社200亩西蓝花出现不明病害。黄振通过农广校在线平台上传照片,省农科院专家视频会诊,确定是根肿病,及时开出药方挽回损失20余万元。“农广校就像24小时在线的‘技术保姆’,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黄振说。
除了专业技术培训,农广校还创新“技能+”模式,在培训中融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内容。黄振逐渐从技术员成长为管理者:注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开发红安特色野菜,拓展农超对接渠道……合作社销售额从2015年的3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00多万元。
示范带动显成效 乡村振兴展新篇
在农广校的持续培育下,黄振的合作社日益壮大:建成500亩标准化基地,100亩智能大棚,8台套农业机械,2辆冷链配送车,实现自动化灌溉全覆盖。产品直供本地大型商超和酒店,无公害蔬菜供不应求。
致富不忘乡邻。合作社带动30户社员发展蔬菜产业,脱贫攻坚时期帮助57户贫困户141人脱贫增收。黄振还作为市级科技特派员,为其他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为瑞沣合作社设计水肥一体化大棚,推广双薯种植模式,引进小型农机具。
如今,黄振多次获得市县级“青年创业先锋”称号,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我们让农民看到了土地的价值,让年轻人愿意回归农业。这比赚多少钱都有意义。”这是让他最自豪的事。
红安县农广校校长刘萍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要继续做好‘保姆式’服务,培育更多像黄振这样的产业带头人,让新技术、新理念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夕阳西下,黄振站在观景台上俯瞰连片大棚,脸上写满憧憬:“接下来,我要建设智慧农业系统,发展休闲采摘,打造红安蔬菜区域品牌。”黄振说。
这位新型农民的未来规划,正如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样,广阔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