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青春筑梦红安行——中南民族大学“红安语数特工队”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5-07-15 13:36    作者:李浩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红安网消息 当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历史回响遇上青春跃动的步伐,中南民族大学“红安语数特工队”,以“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为实践脉络,于6月26日深入红安三大红色地标展开实践。队员们用实地探访触摸历史肌理,以对话调研激活红色记忆,借影像记录定格精神传承,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解码革命精神,用青年视角书写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答卷。

此次实践紧扣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工程”与“‘四史’教育进青年”政策导向,响应湖北省委“领略铁血红安”的诚挚邀约,将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主线融入红色实践,让红安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学子心中深植厚培,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实践中彰显时代价值。

第一站: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触摸人民公仆的初心印记

踏入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队员们循着“人民公仆”的人生脉络回溯。今年是李先念同志诞辰116周年,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立下不朽功勋。队员们在故居陈列的旧物前久久伫立,深切感悟李主席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红安本地讲解员的讲述格外动人-从田间躬耕的补丁衣,到基层走访的草鞋印,“为人民服务”不再是课本字句,而是鲜活的岁月回响。当被问“为何选择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讲解员直言:“我是红安人,红色血脉早已融进骨髓;响应国家传承号召,就想让年轻人听懂‘公仆精神’的分量!”

第二站: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一碑一墙间的精神传承

在“一碑一墙两场三园五馆”的宏大叙事里,红色基因在对话中涌动:街头巷尾,“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歌谣脱口而出,从五六岁孩童到年近百岁老人,成为刻进红安人 DNA 的集体记忆。采访中,一位叔叔感慨“参观后最懂‘不忘初心’—— 先烈信仰就是今天奋斗的底气”;偶遇兄弟高校团队更直言“致敬先烈、精神传承,这是青春最该汲取的力量”。队员们在纪念碑前敬献追思,凝视浮雕烽火,深刻读懂“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的厚重。

第三站:七里坪长胜街旧址群:青砖石缝里的革命记忆

漫步汇聚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胜街,青石板路串联起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革命法庭等旧址。队员们与老街商贩攀谈,听他们讲述 “红色心脏” 的往昔;探访旧址时,透过斑驳墙垣与旧物陈列,直观感受当年苏维埃运转、红军战斗的场景,让 “红色基因” 从史料化为可触的温度。

后续行动:以调研延续红色传承

实地实践暂告段落,探索仍在继续。团队正聚焦“抗战胜利80周年背景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与红安实践影响”开展研究,以 “跨学科调研 + 青春视角解码” 为特色,通过融合数学建模、语言学分析的交叉问卷设计,挖掘Z 世代视角下的红色文化认知图谱,力求为红安文化传承提供更精准的青年洞察。

民族院校担当:让红色基因滋养共同体意识

红安热土上的青春足迹,已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见证。从跨学院协作解码红安故事的探索,到团队成员并肩走访的实践,队员们深刻感悟到红安精神是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红色传承是凝聚共同体的文化根脉。他们以脚步为笔、以调研为墨,让伟大的红安精神跨越民族与地域界限,成为联结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未来,这群来自民族院校的青年将以更具创意的方式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让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土壤中扎根生长,以“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续写红色传承的时代新篇。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