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春风拂过游仙山,合村焕彩展新颜。自2024年4月合村以来,红安县杏花乡铁炉片区以“合村合力”为抓手,通过创新机制、群众共治、产业融合,昔日散落的凉岗村与峨山村,如今已蜕变为“人心齐、产业兴、生态美”的游仙山村,交出了民生工程办结率、群众满意率、项目竣工率“三个百分百”的亮眼答卷,成为杏花乡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环境蝶变:“三色管理”啃下硬骨头,45天清出乡村新颜值
站在游仙山村观景台俯瞰,分类垃圾箱沿新修的水泥路整齐排列,塘堰碧波映衬着青茶、油茶林,与一年前“杂物堆积、污水横流”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合村后的首场硬仗,便是“三清三治”(清垃圾、清违建、清淤塞,治脏、治乱、治差)环境整治攻坚。村“两委”创新“三色管理”机制,将问题按紧急程度划分为红、黄、绿三档,通过“调研-交办-督办-评议”全流程监督,45天内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80人次,拆除违建23处,清运陈年垃圾45吨,整治小微水体36处,彻底扭转了此前被暗访亮“黄牌”的被动局面。
“以前家禽散养、沟渠淤塞是常态,现在村里每50米就有分类垃圾箱,臭水沟成了景观带,垃圾山变健身场!”村民李作金大爷指着村务公开屏上的整治数据感慨道。
产业振兴:“五联机制”激活茶经济,户均增收超2000元
产业融合是合村后的核心课题。新村以“五联机制”(联规划、联技术、联资金、联销售、联品牌)为抓手,整合青茶、油茶资源,打造连片种植基地950亩,引进标准化加工生产线2条。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带动户均增收2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过去单打独斗,茶叶卖不上价;现在统一品牌、技术,销路翻了几倍!”茶农秦冬荣大姐说。此外,村内还探索“塘长制”,将36处塘堰纳入生态养殖与观光体系,年产值提升至20万元,成为“小微水体治理”的典范。
治理创新:“积分制+网格化”构建共治新格局
为巩固治理成果,游仙山村推出15项长效制度,包括“积分制”考核与“网格化”管理。村民参与环境维护、矛盾调解等可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由党员和乡贤担任网格长,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2024年累计化解纠纷32起,群众满意度达100%。
“合村不是简单‘1+1’,而是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主人翁’。”铁炉片区书记秦红霞介绍,新村通过“党务融合、产业融合、情感融合”,组织村民议事会18场,收集建议91条,推动民生项目精准落地。
作为合村工作的核心推动者,秦红霞以“一盘棋谋划、一口锅吃饭、一张网治理”为理念,主导制定“三色管理”“五联机制”等创新举措。她带领村干部走访近100余户家庭,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项,并率先引入“塘长制”破解水体治理难题。
“合村的关键是‘人心之合’。”秦红霞表示,未来将深化“文旅+生态”模式,规划游仙山生态旅游带,力争2025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元,打造“共同缔造”的杏花样板。
从“合村”到“合心”,游仙山村用一年时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环境之变、产业之兴、治理之智,无不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正如杏花乡党委书记岳光明所言:“合村合力,终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