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征程风云涌
红旗漫卷柳林河
——“红色名村”柳林河巡礼
作者:徐仕贤
人间四月,鄂东北大地满目春光,百花竞放,莺歌燕舞,生机盎然。我们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4人,在常务副秘书长崔启荣的带领下,沿着新建的G230一级快速公路驱车来到七里坪镇柳林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在烈士墓前瞻仰、在柳林河滩旧战场和革命旧址前驻足、在村美丽乡村景致中徜徉、在干部群众中访谈,追寻光辉红色历史,探访革命烈士足迹,阅览红色历史史料,感受柳林河近百年的沧海桑田。
柳林河村下辖柳林河、张明甫、上屋冲3个村庄,版图面积3.6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七里坪镇区南约3公里,她北依石佛山,南临倒水河,与双城古塔隔河相望,四周青山环绕,中间清溪流淌,通武国道穿行而过,是一方风光秀丽的村庄。旧时,沿河一带及村中柳树成林,婀娜多姿,村子因此叫柳林河。自古以来村居住人口为张周二姓,近代增加了李、方、刘等姓氏。现今全村人口有382户,1500余人。张氏自明洪武年间张恭算起,迄今有600余年的历史。村民遵循“志祖德,尚勤敏,贵节俭,重伦礼”的祖训,树立优良民风,村中代有才人出。明朝有张氏始祖、盐道司廉官张恭;清代以来,有被康熙皇帝钦赐“寿德老民”匾牌的“光黄杰士”张习汝;有乾隆年间司职朝廷通议司“通议大夫”的良臣张世周,有人称“燕山先生”的悬壶济世名医周绍徽;有嘉庆年间任职黄州府团练首的武将张正亨;还有道光年间“五柳先生”之一的山水诗人张春柳……
进入20世纪上半叶,柳林河村更是光辉革命历史震撼寰宇。柳林河是著名革命烈士张南一等67位共和国英烈的故乡,是鄂豫皖苏区最激烈战斗“柳林河战役”的主战场,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红四方面军总部战役指挥所旧址,是“中共黄安县委”和“黄安县民主政府”旧址,是老红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空军后勤部顾问张乾进的摇篮,是红安县红色名村。
张南一浩气泣鬼神
张南一(1890-1928),原名张香奎,红安县七里坪镇柳林河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农民之家,自幼天资聪颖,免费读了3年私塾。张南一口才出众,十多岁便从师学艺打鼓说书,深受方圆大众喜爱。他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常穿蓝色长衫,以鼓书艺人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乡亲们称他为“蓝衣先生”。1927年4月,张南一当选为七里坪革命法庭庭长和主席。他审理的第一案就是公开判决其土豪劣绅舅舅,沉重打击了当地反动势力。“黄麻起义”前夕,党组织任命他为七里区防务会宣传股长,他通过鼓书、歌谣发动广大劳苦大众参加“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成为七里区“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黄麻起义”失败后,敌人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进行了大搜捕。1927年12月,张南一回到家中拿衣物准备转移到外地活动,被敌坐探发现告密,敌营长带着大队人马前来追捕他。敌人将柳林河湾团团包围,张南一在群众的掩护下,藏进一间房屋的夹墙里,敌人挨家挨户搜查,未发现张南一,于是将全村群众赶到湾稻场上,架起机枪逼迫群众交出张南一,叫嚣不交出张南一就烧光房子。人们怒目而视。不一会儿,敌人放火燃烧了村头几间房屋,并开枪将一名老人击毙在地。张南一听到敌人的枪声,从夹墙中挺身而出,站立敌人面前骂道:“你们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胆敢如此放肆伤害老百姓,老子就是张南一,要抓就抓我!”全村群众得救了,张南一被敌人五花大绑,押至七里坪。
在敌军营部,敌营长装出一副笑脸,忙叫士兵给张南一松绑,并假惺惺地说:“只要你今后不再闹革命,我就放了你;只要你自首悔改,我就赏你;如果你愿意为我们办事,马上就可以当官。”张南一藐视着敌人,斩钉截铁地说:“头可断,血可流,不革命是办不到的!”敌营长见软的不行,即令人施以重刑,一面拷打,一面审问,张南一仍义正词严。敌人用烧红的烙铁烙他,等他昏迷醒过来后,又用小刀刺他胸腹,再往伤口上浇盐水。敌人酷刑用尽,张南一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奈,便把张南一投进了监狱。几天后,敌人在七里坪西门外挖了一个沙坑,用铁丝将张南一的肩胛骨和脚后跟穿起来,推到坑旁。敌营长指着沙坑对张南一说:“看你还革不革命?”张南一视死如归,愤怒地回答:“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过二十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还要革命!”敌人用刀割掉他的耳朵和鼻子,并狂叫着问:“还革命吗?”这时张南一的鲜血从面部流遍了全身,昏死过去,当他醒来时,仍断断续续地说:“老子……死了,还要……革命……”凶残的敌人又将他的嘴敲开,割掉了他的舌头,随后将他推进坑中,活埋至死。
张南一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永远为人民敬仰和怀念。在他的感召下,全村近100人参加革命,67人为革命英勇牺牲。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七里坪成为鄂豫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鄂豫皖中央分局将七里坪更名为“列宁市”,张南一烈士就义地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2015年红安县委、县政府和七里坪镇在柳林河村石佛山下修建了张南一烈士墓,在路街立了张南一烈士雕像,在村中建起了红色村史馆和红色文化长廊。
张南一以民间艺术为革命武器,兼具中国革命第一法庭首任主席、红色司法先驱与革命宣传家的双重角色投身革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牺牲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革命信仰与大无畏革命气概,成为红安革命精神的象征,至今广为传颂,成为当今红色历史教育的典型范例。
柳林河战役惊天地
柳林河战役,也称“七里坪战役”。
1932年8月,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调动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大围剿。
8月10日,敌西线、南线之敌直逼红安。11日,敌陈继承第2纵队第2、3、58、80师及两个骑兵旅进至河口、吕王一带。14日,敌第2师进至七里坪西南的白马嘶河、张家湾一线,纵队指挥部及80师主力驻于白马嘶河以西院墙塆。第3师进至七里坪西北之四门河、寨棋山、香炉山一线。敌企图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直插倒水河东,占据鄂豫皖根据地中心七里坪。为了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占领倒水河东部有利地形,以柳林河为中心,在七里坪周边布置战场,消灭来犯之敌。
8月14日,红11、12师在北,控制酒醉山;红10师、红73师在悟仙山及柳林河一带构筑阵地,红安独立1师、少共国际团在柳林河至古峰岭沿途布防。
陈继承第2纵队是蒋介石嫡系王牌之一。8月15日拂晓,敌第2纵队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悟仙山及柳林河红军阵地猛烈攻击。敌以第2师担任主攻,其第5旅由周家墩过河向大小悟仙山进攻。第6旅于右翼经细明家、叶家畈双河口渡河向古峰岭进攻。第3师第9旅则于左翼自香炉山配合第5旅攻击悟仙山北侧。敌人的飞机成批在红军阵地上轮番轰炸,悟仙山上的松树被炸得连根抛起,柳林河湾西面、南面的大地上到处都布满了弹坑。当日凌晨,鄂豫皖中央分局、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柳林河村头的民房内设立指挥部坐镇指挥。红军依托工事向敌人还击,阵地丢了又重新夺回来。徐向前前往一线山头指挥战斗,流弹从徐向前肩头飞过,他全然不顾。红10师政委甘济时甩掉帽子,光着膀子,握着机关枪扫射。有一股敌人突破红军阵地,直向红四方面军指挥所扑来。当时,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都在指挥所里,而整个指挥所战斗人员不足百人,敌人近在咫尺。警卫排长叶南生率警卫排一个反冲锋,把敌人压下去。所有的人都拿起武器投入了战斗,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都拿出手枪,向敌人射击。左侧的余天云师长发现情况不对后,率部火速赶来救援,指挥所转危为安。整个上午,疯狂的敌人未能突破红军的阵地。
下午一时许,徐向前及红四方面军总部调集红10、11、12、73师主力,向敌人全面反击,将敌第5旅等部消灭于阵前。敌第2师师长黄杰急调后续部队增援,妄图保住河西阵地。红军各师团像数把利剑,向敌阵猛插。柳林河两岸的河滩、田地及开阔地带,到处都成了战场。敌我双方混战一团。敌人的飞机此时也失去了作用,只能在天上打转。地面上杀声震天,手榴弹你来我往,枪声、爆炸声此起彼伏。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与敌反复肉搏,很多战士刺刀捅弯了,大刀卷刃了,有的重伤员还抱着敌人撕咬,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河两岸硝烟弥漫,河水被鲜血染红,尸横遍地,直杀得天昏地暗。太阳西下时,敌2师开始溃退。徐向前一声令下,红军乘胜追击,向西推进8里直插白马嘶河边。红军乘胜捣毁了敌第2师指挥所,继而与第2师、第3师一部激战彻夜。天色渐亮,敌军各路援军逼近,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徐向前下令我军撤出阵地。
柳林河战役,红军共毙伤敌人3300多人,缴枪2000余支,红军也伤亡近2000人。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回忆说:“这一战为鄂豫皖根据地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恶战。”大将陈赓说:“柳林河战役比当时任何一次内战都更为猛烈。”
倒水河河水悠悠,柳林河沧桑巨变。当年的炮火硝烟早已散尽,红军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今天。柳林河战役的光辉历史,红军将士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雄姿,成为我们永远的缅怀。
红色传承红旗飘扬
柳林河村厚重的红色底蕴,位居鄂豫交界要冲、七里坪南大门的区位优势,使之声名显赫。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被列为市县重点村。柳林河村的后辈们在这块革命先烈血染的红土地上,不辱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村党支部一任任传递接力棒,不断谱写着柳林河新的历史华章,红色旗帜迎风飘扬。
建国初期的红安农业生产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柳林河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业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柳林河人焕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上的高度赞扬。1956年,柳林河村花生获得大丰收,国家农垦部在柳林河村召开花生现场会,组织各省的县委书记前来参观学习,一时轰动全国。在此推动下,全村干群更加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挖塘堰、修水库、植树造林,到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各项工作走在前列,柳林河村成为全县的先进村,村党支部一直是全县的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张坤银被授予省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柳林河村是柳林人民公社管委会所在地、红安县北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本营。1953年开始,柳林河村成为柳林公社管理委员会、柳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随着基层行政机构的建立,这里设立了中小学、卫生所、邮电所、供销社、信用社、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拖拉机站等单位机构,1970年这里建起了县骨干企业红安县水泥厂,还设有国家盐库。当年柳林河村范围内,党政工农商学兵机构齐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人气兴旺,文化生活丰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石佛山下花果飘香,歌声飞扬。1966年,柳林河村在县北第一个安了电,购买了碾米机、面粉机、榨油机,弹棉机。同年柳林公社建立拖拉机站,有汽车1台,大小拖拉机近20台,在全县首屈一指,柳林河村农业生产、粮油加工和物资运输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这里每天机声轰隆、喇叭长鸣,车辆穿梭奔驰,为全县农村所憧憬。1971年秋,村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柳林河老湾低处居住的12户村民实行了免费搬迁,消除了数百年来洪水对湾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并将这片宅基地改成了粮田,做到了村民安居与生产发展的和谐统一,人人脸上绽放着笑颜。
改革开放,柳林河成为红安农村新村和山水田园建设的典范。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柳林河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为解除村庄河水泛滥和人多田少的难题,村积极向上争取对湾前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改造。经过一个冬春的抬堤固基、移路造田艰苦奋战,终于将公路外移至加高河堤,大片荒滩和洼地改造成一片400亩的粮田。改革开放后村大部分年轻人到外面打工挣钱,群众经济条件好了,为解决村庄脏乱差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村动员经济条件较好的住户到公路边建房,得到了村民的热烈拥护。至21世纪初,先后有182户到路边建房,现在柳林河湾已有80%的农户居住在公路边,形成了一条近2公里长的村庄路街,群众住上了整齐干净漂亮的新楼房,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进入新时代,柳林河成为红安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和红色教育的示范基地。2015年,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号召,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和2021年,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张家胜亲自来柳林河村驻点,2015年至2025年市委办公室、市发改委、县人社局、湖北中烟工业公司红安卷烟厂等工作队相继驻村,村和市、县扶贫工作专班一起,制订柳林河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将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在特色产业发展上,2016年引进66千瓦扶贫光伏发电并与国电并网;2019年与蕲春李时珍医药公司合作,发展艾草种植200亩,建起456平方米烘干厂房;优化红苕、玉米等传统农产种植,壮大了村级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近十年间将28家贫困危房户建起了美丽新居,使6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硬化村组、农户、产业基地道路18公里,实现了村组、家家户户、冲冲畈畈通水泥路;整修开挖水塘30余口,水面达70余亩,使3个自然湾4口当家塘成为景观塘,开挖排水渠道8条长6公里;改建了村三层楼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修建文化体育广场2个,面积2000平方米,建文化长廊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购置运动器材34套;建村福利院1个,面积980平方米,安置五保户9户;建公厕4座,建污水处理站1座,村庄和公路沿线建污水管道3000余米;安自来水350户,天然气130户。村一天天发生蝶变,不断走向时尚,村民们居住在舒适优美清新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迈入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2021年10月,返乡能人张宏华担任村支部书记后,接过上届的接力棒,带领村“两委”与湖北中烟工业公司红安卷烟厂驻村工作队一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强村富民。如今村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量16万度,年收入达33万元;全村发展艾草种植900亩,年纯收入达10万元;2023年与黄冈齐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公司投资4100万元,流转农户土地300亩,建起蔬菜大棚37个,并新建冻库和水泵站各1座,种植黄瓜、西红柿等四季蔬菜,销往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村民年务工收入达到160万元。村年各种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万元,步入富裕村。加强了上屋冲湾和公路沿线景观打造,不断提升和美乡村水平。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在2015年修建张南一烈士雕像、红色村史馆、红色文化长廊的基础上,近几年重修了张南一烈士墓,整修了张南一故居、红四方面军总部柳林河战役指挥部旧址、中共红安县委和红安县民主政府旧址。柳林河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正展露雏形,村连续多年被授予省市县文明(先进)村。
一座山、一条河、一群勇士、一场战役、一村人,见证了一百年的风起云涌、花谢花开、潮起潮落、否极泰来。今天,柳林河村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路更宽,地更肥,村更美。柳林河村走进新时代,踏上了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新征程,村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站立石佛山岗环视,柳林河群山逶迤环抱,倒水河蜿蜒向南流淌,漫山开放的映山红灿若云霞,绵延起伏的光伏发电板、蔬菜大棚熠熠生辉。我们不禁由衷感慨:
萧萧柳林河畔,
烈士一去不还。
百年梦寐巳圆,
处处绿水青山。
试看今朝大地,
漫天红旗招展!
作者简介:徐仕贤,红安县行政退休干部,湖北省作协会员,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员,红安县政协文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