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红平 肖婷 记者 余家明
2014年8月,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发起成立了湖北红安长江村镇银行。近两年来,该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发挥自身“小、快、活”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打造服务团队,迅速成为红安地区金融支农主力军。
突出自身特点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针对红安地域经济特点,该行量身打造符合当地企业发展的特色信贷产品。先后推出了“米粒贷”“农易贷”“助农贷”“小金灵”等系列产品,将以往的信用、担保、抵押等贷款方式有效搭配整合,满足农户、农村工商企业,在生产、经营、建设、项目融资等各环节的资金需求,具有抵押范围广、担保方式多、程序简单、办理快捷、服务优质等特色。同时针对三农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优化服务产品,全力满足三农经济的新需求。
拓展基础性信贷产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及时在贷款对象、额度、期限上加以延伸和补充。
推出组合型信贷产品。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实行组合创新,强化配套服务。
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针对关联度和依存度高、处于同一产业链的客户,他们采取捆绑式营销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核心示范户的发展,推动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解决融资难点
不断加大定向扶持力度
三农和小微企业是推动老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该行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力求做到接地气、贴民心、惠民生。
提高小微企业服务能力。该行专门成立了微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设立“五专”模式(专设部门、专业品种、专项考核、专项额度、专门流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打破等客上门的传统,不断优化服务方式,移植发起行的“扫街式”营销模式,组织客户经理主动走出去,对城区、乡镇的主次干道、商业区、街道社区、市场、集镇等进行挨家挨户的“地毯式”营销,送金融服务进市场、进园区、进社区、进商会、进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向全县12个乡镇发放小微企业贷款486笔,金额6118万元,帮助100余名农民及263户个体工商户成功创业,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加强涉农信贷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辖内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支持了红安百家宝奶牛养殖公司、湖北康恩贝食品科技公司等当地支柱产业和一批传统水产养殖大户,带动周边10个村1000余户农民创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共发放涉农贷款8680万元,极大满足了当地三农融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渠道。该行积极向县委、县政府申请信贷扶贫承办行,争取政府扶贫专项资金的开户及存放,对辖内的贫困户开展信贷支持,目前已对接4个村,调查摸底120余户,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2笔,金额260万元,同时通过支持辖内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家庭农场,共辐射带动周边6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该行还计划加大投放力度、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扶持。
抓住县域重点,不断支持惠民工程建设。在支农支小的基础上,他们还积极跟进红安县域经济热点,借力“政银企农”不定期协商对话机制,积极搭建多方对话平台,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等沟通联系,不断破解成立时间短、社会认知度低的瓶颈,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跟进政府主要民生领域建设。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当年累计投放贷款8960万元。大力支持红安旅游产业发展。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背景,支持红安县游客中心项目和董必武故居建设,涉及金额480万元。不计成本开办涉农补贴代发业务。该行积极联系地方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柜面专设绿色通道,免费为当地老百姓办理各类涉农补贴代发,全年共承担了8户、12项、630笔、金额2238万元的代发业务,倾力为当地政府排忧、为老百姓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