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放学不背书包、没有家庭作业。三年来,红安县列宁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把书包留在学校“过夜”,上学放学时段,他们双肩轻松,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列宁小学孩子们纷纷雀跃着跑向操场,自觉地按照班级排好队列,班级领操员站在队列最前面,等着校园广播的音乐响起……
每周三上午第二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集体备课室内,教师们早已做好准备,等着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始……
像上面这样的场景,三年来在红安县列宁小学每天都在欣喜地上演着。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运动的背影、在劳动基地里挥汗的身影、在“重走长征路”上坚毅的队影,影影靓丽;教室里郎朗的读书声、红色遗址前小小讲解员稚嫩的童声、备课室里教师们热烈的讨论声,声声悦耳。
三年,1000多个日夜,红安县列宁小学从小处着眼,小事着手,从细微处孕育学生“大成长”,在细节中促进教育“大发展”,有效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写出了红安县列宁小学的“双减”独特篇章。
温馨“小宣传” 知晓“大政策”
“刘浩轩同学家长,今天我们来家访,是想了解一下最近我们学校开展的亲子阅读活动情况,看到你每天晚上都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书,你觉得我们这个活动开展得怎么样。”
“我觉得这个活动开展的非常有意义,现在孩子回家都会主动喊我和他一起读书,我们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孩子写日记的时候还会和我讨论,是不是某某书里面讲过要怎么怎么写之类的话题,我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
类似这样的家访,在红安县列宁小学已是常态。
家访是红安县列宁小学坚持多年的习惯,在宣传“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时,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宣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生活指导,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志愿者、亲子阅读、家长进校园等各类活动;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增进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作业“小切口” 推动“大变化”
学生潘雨涵说:“自从学校开展作业减负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陪妈妈去超市和弟弟一起玩魔方比赛的时间更多了,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作业减量如何减?如何做到减量提质?红安县列宁小学紧紧抓住分层分类这个“动力源”。
校本作业设计提质。根据学校推行的校本化作业设计,每日作业教师先试做,研判作业难度,预估学生完成时间,真正做到让学生精练、有效练,提高作业效率。鼓励教师面批作业,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帮扶、作业设计评比等系列活动,推动校本作业改革。
分层作业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以“基础训练”“综合运用”“拓展创新”为框架,从数量、难度、完成方式、完成时间四个维度分层设计作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学校定期开展“优秀作业”“最美笔记”“最美作业”等评选活动。
特色作业丰富多彩。以学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为主线,积极探索“学科+”劳动课程作业、假期劳动清单作业等,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多元化的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鼓励教师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跨学科作业和项目式作业等。
课后“小延时” 培养“大发展”
每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后,红安县列宁小学校园内变得热闹起来:操场上,足球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激烈对抗;乒乓球台旁,一群孩子正在给两个比赛的学生加油鼓劲;书法教室里,老师正在示范毛笔的正确握笔姿势……
课后服务如何开展?如何用好课后服务这个“增量”红安县列宁小学有自己的思考。学校对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坚持底数清、需求明,“一校四区”结合实际“一校一案”,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强化课后服务管理与评价。学校出台《红安县列宁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加强对课后服务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课后服务质量。制定课后服务评价方案,从学生参与度、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让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课堂“小变化” 提升“大兴趣”
“这个学期,我已经当了5次小老师、3次小组长了,我觉得现在上课比以前有趣多了,我可喜欢去学校了……”三年级学生郑雨婷乘着放假,和妈妈一起看望姥姥时,和姥姥聊起了学校的趣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红安县列宁小学多措并举夯实课堂“主阵地”,抓牢质量提升“牛鼻子”。
转变教学理念。组织教师深入解读“双减”政策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除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外,结合校情和学校地域特色,建立“闪闪红星”校本课程体系,常态化开展“红色传承”(红歌嘹亮、清明祭扫、烈士纪念日、重走红军路)和“绿色成长”(读出一本书、“文房四宝”综合实践活动、百草园中草药种植劳动实践活动及各类体艺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课堂改革。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研究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为目的,采用开放性的课堂模式,由师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创生和建构课堂为过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教学研究与培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定期开展校内教学研讨活动,在各学科教研(备课)组的组织下,每周实行2次线上集体备课,线下观课、磨课、评课的“线上+线下”教研模式。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竞赛;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红色“小活动” 激发“大国情”
“这里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房屋上的这幅匾牌是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远远听到,稚嫩的声音从七里坪长胜街传来。
每周末,红安县列宁小学的小小红色讲解员主动来到七里坪镇长胜街,为四方游客深情讲解家乡红色遗址背后革命先烈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红色,是红安最亮丽的底色,也是红安县列宁小学这所百年红色名校的底蕴支撑。如何将“双减”与红色资源有机融合,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红安县列宁小学一直在不懈努力。
用好红色资源。学校充分运用七里坪镇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打造“三红”德育工作抓手(营造红色校园文化、开发红色校本教材、编排红色文艺节目);打造“六化”(经常化、制度化、层次化、系列化、模式化、特色化)常规德育活动。通过开展烈士纪念日、清明祭扫、重走长征路、红领巾广播站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厚重的红色历史浸润滋养中茁壮成长。
传承红色精神。积极推进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建设,通过少年宫活动、聘请校外专业讲解员培训、“小小红色讲解员”讲解比赛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登上舞台,让红色故事口耳相传、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三年来,小小讲解员义务讲解2000余场次,服务各界参观人士3万余人次。“小小红色讲解员”团队为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纪委等领导进行接待讲解。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省纪委监委、黄冈日报等媒体报道推介,成为对外传播红安声音、展示红安形象的亮丽品牌。
下一步,红安县列宁小学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辜负老区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