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受中共西南局指示,1951年3月,张天伟坐上蒸汽汽车来到成都,开始了艰难的创建西南民族大学之路。
建校之初,西南民族学院是按照军级单位配置的,于1951年5月成立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党组,王维舟、张天伟、黄德璋、张汉诚、韩戈洛五人为党组成员。王维舟书记、院长兼任,他住重庆不住校;张天伟任副书记兼副教育长;一方面要负责日常管理,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筹集经费;另一方面又要协调校、地关系和民族关系,又要负责学校规划和基建;同时还亲自讲课,每天晚上还要备课。以致积劳成疾,倒在了厕所。一次,他找到了西南局领导,要求一次性批给西南民族学院500亩土地,不仅不批准,而且受到了批评。1980年西南民族学院旧校区已承载不了发展之势,无奈之下只得在成都双流区再征地几百亩扩建新校区。可见张天伟在办大学初期定位精准,极富战略眼光。
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签发了对张天伟地方大学领导的任命书。同月,邓小平为西南民族学院题词。
1952年8月,西南局组织部鉴于他多次要回部队的意愿,明文回复他,因为他管理有方又是教学骨干,不能调走。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由军队到地方,由副军降为正厅。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选择了退让,把心里的伤痛深深的沉淀在心底。
1956年7月,他参加了中共四川省第一次党代会,是四川省委五人小组会议成员;因为一份事关西南民族学院的一份提案,再次受到冷落。
1956年下半年,他到中央党校部级班学习,利用寒假机会回乡做了一些社会调研,其中走访群众达300多人,反映缺医少药、粮食不够吃、乡村干部工作作风差、群众意见大等问题。他立即向董必武写信反映情况。董必武于12月11日回信,表示已将信件转中央书记处传阅。为当时党中央调整农村工作政策起到参考作用。
1958年秋,中共西南局不顾实际,超额向农民征收公粮,他下乡后听到农民怨声载道,于是又以一个党员的身份向西南局主要领导写了情况反映,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者;结果导致1959年饿死了不少群众。他又向董必武同志反映情况,在董必武直接过问下,西南局及时调整公粮征购政策,并为其摘帽。
1969年5月,四川省交通厅造反派硬说他文化高,出身不好,实行抄家、关牛棚,脖子挂20多斤重铁牌游街批斗,甚至腰椎被打断,导致远在湖北省红安县老家插队知青大儿子张民新又气又急,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1970年春, 四川省决定撤销西南民族学院。一位穿军服的人要他表态,他说:建西南民族学院是党中央、周总理、刘伯承、邓小平批准,为巩固边疆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撤销这所大学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没有中央批准是不行的!由于他态度坚决,终于把这所大学保留下来。
1978年4月,教育部直接通知他参加全国高校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他作了针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开办畜牧兽医专业的经验交流。作为拨乱反正之初西南民大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之路,引起与会者共鸣;尤其受到国务院邓副总理关注。
1978年秋上级发文,他由四川省政协常委改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办公室都布置了,可谈话时他却说,邓小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年轻化,我都67岁了不合适。之后也没有到任。
1979年8月,中组部两人来到他家,征求他意见,到教育部任副部长或国家民委任副主任。经历了腥风血雨、枪林弹雨、风雪弥漫、饥寒交迫战争的他早已看淡了一切,婉言谢绝了组织对他的信任与关爱,继续留在西南民族学院主持工作,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
他从1979年起,连续三年写退休申请,1981年主动退出领导岗位,担任名誉院长。终于在1992年春批准离休,正部级待遇。
他从1951年创办西南民族学院,到1992年离休,在西南民族学院奋斗四十一年,四十多年来,共为云、贵、川、藏4个省区44个民族培养人才22000多人。其中一人少将,4名副省级,近百名厅级,200多名县处级和100多名国家级专家,还有的战斗在边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离休后,为了抢救历史、教育后人,他与身体拼搏、与时间赛跑,日以继夜的写回忆录。先后完成了《二野女大》、《采撷年华的光点》、《历史的光点》、《党旗下的忠诚》等4部著作,作革命传统报告几十场,参加了近10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出席了电视剧《铁血红安》的开机仪式,中央电视台授予他“永远的红军”奖章。
2015年6月5日14时30分,张天伟在成都华西医院逝世,享年105岁;走完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红军的百年风雨人生。
百年来,沧海变桑田。张天伟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的磨难,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打击;但坚守在心中的共产主义信念一丝也没有松懈,他追求真理,永葆初心;爱党无怨无悔,爱国一片赤诚,爱人民作风朴实,爱军队奉献青春,爱学校奋斗四十载,爱家乡魂牵梦绕,爱亲人刻骨铭心。
他逝世后,习近平、俞正声、刘云山、刘延东、赵乐际送了花圈,胡锦涛、朱镕基发唁电表示深切悼念,中组部、国家民委、成都军区、四川省党政军机关、西南民族大学、巴中市、通江县、红安县、七里坪镇、张李家村都送了花圈,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50多个报刊、网站刊发了消息,深切悼念这位世纪革命老前辈。
中组部高度肯定他:张天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民族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深深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