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初冬时节,鄂东北的红安县北山区,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火红的乌柏枫叶、金黄的杉树梧桐,在山岗原野舞动,整个大地五彩斑斓。 我们驱车沿着230国道鄂豫交界之地、倒水河东源上游,来到了威名显赫的戴世英村。
自古威名震鄂豫
戴世英村因戴世英湾而得名,湾名来源于湾始祖戴世英。戴世英为明初进士,官至指挥使,自明初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人口流动中迁徙红安。戴氏家族显赫,戴世英的孙子戴子良又为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学士,永乐皇帝朱棣曾为其赐予皇匾。明永乐年间戴子良牵头建立戴氏祠堂,后来州县官员陆续前来朝拜,清康熙年间地方官府和戴氏宗族便在湾中央建起了接官厅、走马楼,至今戴世英湾保留了戴氏祠堂、接官厅、走马楼、上马石等国家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世英村牌楼河湾“似人似马山”还是“黄安之父”明代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墓葬地;戴世英湾“龙眼”古井山泉清冽甘甜,长年井水平面。古代戴世英村名在鄂北豫南闻名遐迩。
红色历史耀大地
戴世英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红色历史厚重,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戴世英村为黄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革命组织活动十分活跃,与邻村革命组织连成一体,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领导人郑位三、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陈定侯等经常在此村召开会议,开展革命活动,村里出了两位兄弟是根据地重要的领导人。
兄戴季伦(1904.—1934.11),1921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武昌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回到黄安(红安)从事农民运动和地方武装建设,是黄安早期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10月,他当选为县委委员,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曾任中共黄陂县委书记、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驻皖西办事处主任、皖西北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职。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他在司令部工作,肃反扩大化中他被关押,1934年11月被枪杀,时年30岁,直到中共七大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弟戴季英(1906年2月——1997 年11月),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党的“八七会议”后,1927年10月,任中共黄安特委委员和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成员,兼任七里区农民义勇军总指挥。鄂豫皖根据地开创初期,他代理黄安县委书记,主持县委工作。黄麻起义后,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隶属于黄安县委领导,他实际上是第七军主要领导人之一。
戴季英的父亲戴寿云是开明知识分子,大革命时期与董必武有过交往。1933年冬,被国民党活活烧死。母亲吴氏被村土豪打死。戴季英兄弟5人,其余兄弟4人全部为革命牺牲,可谓满门忠烈。
革命年代,戴世英村先后有200多人参加革命和红军队伍,有革命烈士150余人,其中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72人。在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围剿”和“三光”政策中,仅戴世英湾73户有52户绝户,房屋200多间,几乎全被烧毁。
戴世英村是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1930年初,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奉中共中央指示,组成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区委会和红一军前敌委员会。同年秋,国民党政府开始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11月,为粉碎敌第一次“围剿”,鄂豫皖边区紧急成立了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由特委书记曾中生兼任,副主席蔡申熙、郑行瑞。军委下设经理处、彭杨军政学校。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就设在戴世英村戴氏祠堂内。军事委员会组建后,领导根据地军民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一、二次反革命“围剿”。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奋力拼搏奔小康
新一代的戴世英村人,没有躺在昔日祖父辈的功劳簿和光环下,而是把光荣的革命传统当作催人奋进的强大内生动力,在新的时代号角下,克服偏远山区穷山恶水、战争年代失血过多的多重制约,奋力拼搏奔小康。
戴世英村地处鄂东北大别山区,距七里坪镇10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村有9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现有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有农户278户1028人。原有贫困户58户173人,低保户26户,特困供养户3户,2020年才全部脱贫。
2018年,新任村书记及村主任郑胜萍上任后,开始从改变交通落后面貌入手,积极争资立项,发动乡贤能人和群众为乡村建设建功立业,使村各自然湾全部通了水泥道路,解决了群众交通出行难、生产经营难。成立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红苕、油茶、水稻、野菊花种植等特色农业,使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得到了迅速发展。
2019年开始,戴世英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幸福美好生活。扩宽村组公路,硬化便民小道,安装污水管网,兴建泵站水池,拆除破旧房屋,新修冲水公厕,改造当家景观塘,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文化广场,种植观赏树木,建立绿化美化带,使昔日破旧脏乱臭水横流的栖息窝,实现了华丽蝶变,成为山中一颗颗夺目明珠。
特别是2020年“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戴世英湾的建设,促进了村庄净化亮化美化。投资百余万元修缮一新的“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明代祠堂徽派古建筑,不仅成为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更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