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高桥镇六家边村位于县南,是有名的“油面”文化村、乡村振兴产业村,村民主要靠制作传统手工油面,打造富民产业。近年来,该村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2019年,红安县人民政府下发《红安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方案》,将六家边村纳入全县9个重点建设村之一,作为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新模式的排头兵,以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抓手,推动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目标,努力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科学谋划 决策共谋
按照“决策共谋”的工作理念,在村“两委”的组织下,王家湾迅速成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推动“自扫门前雪、单打独斗”向“协商共治、抱团取暖”转换,选取明事理、号召力强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干部,先后召开20余次湾组会、场子会、户主会,发放纸质、电子倡议书3轮次,小到一块石、大到一口塘、一条路,逐一征求改造提升方向,形成“一路二塘三绿”的总体布局,即铺设1条串联全湾户前的便民路、修整2口长期泛绿的当家塘、整治提升树荫、花坛、草坪3块绿地,推动整湾环境面貌直接有效提升。在推动过程中,坚持“不走过场、不回避矛盾”。例如在商议湾中心旧厕所过程中,一些湾内老人较为抗拒,称该厕所选址、朝向不能变动,否则影响湾内运势。经过村干部和村民议事会4次上门协调,完成该厕所的拆除工作。
紧盯难点 发展共建
“发展共建”是共同缔造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制约工作的最大阻力,村民议事会充分激发村民参与共建的意愿。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评选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建强“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户”四级架构,明确每名党员的包户联户责任,推动党员带头、党员上门、党员志愿服务,提升群众参与意识。
发挥在外能人老板带头作用,广泛利用村内人脉资源,号召县内外能人老板返乡实地察看现场及规划,推动带头捐资,成为共建补充资金来源主体。
发挥工匠专业作用。通过吸纳湾内及有关联的在外木匠、石匠、泥瓦匠等,组成专业施工队,以低于市场价的工价对整湾建设投工投劳,按照“原汁原味、原始风貌、原村特色、原状利用”的理念,广泛收集村内旧物,坚持废物利用、修旧如旧。带动妇女参与搬运、清理等辅助工程,村民志愿者义务参加集体劳动,小学生利用双休日,清理环境卫生并评议结果,推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在共同参与中凝聚民心。
长效常治 共同缔造
六家边村王家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项目自启动以来,坚持长效常治、常建常新的理念,不设时间表,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群众创造力,探索创新推动“共管、共评、共享”不断融合深化。
明确“责任田”。推动“一句话湾规”布满邻里石墙,“路面扫干净、柴草堆整齐”“屋后不是‘法’外之地,要打理”“鸡鸭入篱,家犬上链”,每一句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一块绿地,每一道沟渠,都设立责任岗,推动构建起村民长期有序的自我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工分制”。设立长期志愿服务岗,推行“群众点单、群众接单”模式,群众有难群众帮,对不同层级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按照不同分值,对参与“铜锣联防”、矛盾调解、房屋修缮等方面的志愿服务者村民进行赋分,定期进行公示,评选优秀村民,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
打造“新公社”。在村集体牵头指导和组织下,利用湾内闲置完好房屋,打造湾组党建“红星之家”示范阵地,将党员学习教育沉到湾、村民议事调解请进门,让群众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筹划打造“工分超市”,通过湾组自主经济、村级帮扶、群众捐赠等形式,提供可以“工分”兑换的日常用品,让群众在共建、共管中共享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