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带来村强民富
发布时间:2022-08-10 15:10    作者:通讯员 刘丹 余常家    来源:永佳河镇


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永佳河镇李家湾村党支部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抓手,走出一条红火之路,共同缔造村民幸福生活。

党建引领,组织夯实支撑建设

今年以来,李家湾村坚持党建引领活力乡村、党建支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理念,积极发挥头雁领航作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5名村干部中有3名是大专学历,聘请的村名誉书记为副厅级退休干部,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村面貌大幅度提升。

村里怎么干,大家说了算。为谋划发展路径,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推行“四会一队”和“三重一大”决策村务,“四议两公开”落实执行事务。构建“村党员大会+党小组会+村民理事会”议事决策机制,按照“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四级治理模式,群策群力谋发展。以“干群连心”微信群、湾组乡亲群等载体,召开院子会、场子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体现群众的真实诉求。

党员亮身份,党员包群众。用好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卫生理事会、发展理事会、铜锣联防队,完善村规村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维护社会治安。配好配齐“两长四员一户”,成立村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小组,发动党员群众一起动手改变村庄环境和村庄面貌。

党员带头,群众跟着走。李家湾湾子大、人口多,没有一个活动的场所,村民想建一个文化广场。经过商量、讨论,村民一致决定在该湾的正中心、门前塘边一块面积稍大的地方进行建设,但是必须要拆除这里的17间危房。拆迁户对此有些犹豫,村“两委”先做党员的工作。“我是老党员,我家的先拆!”77岁的老党员吴金梅第一个站出来,率先拆除3间柴草房。村民理事会成员李曾健也主动说:“这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大家要积极拆!”并迅速拆除自己家的一间小屋。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到2天,全湾没花一分钱补偿,就将17间危房全部拆完。

现在,每天晚上,男女老少都喜欢来兴建的文化广场,唱歌、跳舞、运动、休闲娱乐,这里成了村民的文化乐园。

打通刘李生态大道,改造李家湾、黄土咀人居环境,党员带头。拆除危旧房、猪圈、牛舍20余间,清理闲院子2个,改5口并进行清淤、筑坝、驳岸、加装护栏。引入社会资本对湾内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共栽植红叶石楠、金叶水杉、银杏、红叶石球等苗木20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30盏,建户厕55户、公厕3座。安排公益性岗位6人进行常态化保洁。

如今,李家湾村湾湾通公路,户户通便民小道,各湾还安装了路灯,正所谓“三尺小路连民心,数盏明灯亮乡村”。

招唤乡贤 助力家乡振兴

在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后,李家湾村一批能人智士在外发展有成,有的担任领导干部,有的在都市开公司,村党支部认为,要充分运用这一资源优势,加快振兴步伐。

杨敬宇是李家湾村人,他的爷爷杨绍胡是红军。七十年代,杨敬宇在永河公社李家湾大队插队三年,恢复高考后,1977年考入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工作期间逐步走上领导岗位。2015年8月,杨敬宇从武汉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

当年,李家湾村党支部赴武汉与杨敬宇交流,“退休后回家乡为乡亲们出谋划策,行吗?!”杨敬宇说:“李家湾的山、李家湾的水,李家湾的田间地头,都印记着我儿时嬉闹成长的足迹,时常让我牵肠挂肚。”

于是,他告别省会城市,带着他的公积金和全部积蓄共83万元,毅然扛起背包,回到家乡李家湾村,并坚决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村党支部。他被村里聘为名誉党支部书记,用行动践行回馈家乡。2016年、2018年,杨敬宇被黄冈市委授予“一派两聘先进个人”。

在广东惠州从事教育的李敏建和在陕西西安从事建筑李永辉,听说李家湾修塘缺资金,二人相约捐10万元援建。

李家湾村有20多位乡贤能人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发展共建  知青茶场产业旺

没有产业支撑,再美的乡村,也没有生命力,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让群众富起来”,这是一位乡贤对乡亲们的承诺。

怎么兴产业?发动群众,凝聚群众智慧,走共同致富之路。

大家一致认为,要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恢复老茶园;要利用“知青”牌,走知青路,发展知青产业。

知青茶香飘四方。为了发展茶产业,经营好茶场,他们跑武汉市场,到英山、五峰学习取经,带领大家扯草砍杂,恢复开垦茶园,整理标准化茶园320多亩。知青茶场与老君眉茶场签订合作协议,极大提升知青茶种植技术和茶叶品质。2022年5月10日,黄冈市茶产业链现场会在知青茶场举行,进一步提升知青茶知名度。在镇党委、交通站支持下,修通了进入茶场的道路,补植了一批优质茶苗。现在,茶场每年可产优质茶叶1200多斤,实现产值百万元。

周边的群众也把自家田边地头茶树采摘的叶子,送到这里加工,仅此一项,户均增收2000余元。

从2016年起,知青茶场每年支付采摘费达30万元,采茶时,村民每天收入100多元,带动一百多人就业。脱贫攻坚期间,李家湾村有12名脱贫户劳力在茶场上班,脱贫户袁学清担任茶叶合作社社长;脱贫户王素芬当上了厨师,月收入3600元,另外十名脱贫户,平均每月收入2800元,带动周边村民一百多人采摘茶叶。

小蜜蜂甜产业。2017年是全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很多农民都在寻找脱贫致富门路。因为养蜂不占天、不占地、不争肥、不争水,不与农民争劳力,给植物传花授粉又酿蜜,通过养蜂,带着大家增收。于是,在李家湾村及周边村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30多户群众开展庭院养蜂。村民养蜂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如今,蜜蜂养殖已经从李家湾村扩展到全镇养殖,全镇累计养蜂10000多箱。脱贫户李建成养了30多箱,一箱蜜蜂一年能产生1000多元的效益,现在一年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还带动村民樊业松等村民养鸡、养猪、养羊,让贫困户变成脱贫户。

知青牌红红火火。当年,一群知青在知青茶场度过了一段火红的岁月。如今,许多老知青都想回到当年劳动和生活过的地方,寻找时光的足迹;很多年轻人对知青生活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

在村“两委”鼓励下,乡贤杨敬宇决定把知青茶场打造成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按照“乡村旅游+扶贫+青少年传统教育”的模式,筹资80余万元建“农耕文化馆”“知青展览馆”“蜂蜜科普馆”,让年青一代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知青岁月,普及蜜蜂知识。

为了留住乡愁,村“两委”把10间当年知青居住的、已废弃的房屋修复成“知青村”,现在的知青村被为游客称湖北第一知青村。另外,还建设“知青饭堂”“知青小屋”“知青小卖部”“知青招待所”等,为游客提供配套服务。

知青茶场在建的第一年,就有很多知青,慕名而来,有的甚至带上子孙、亲朋好友。

2019年,全县首届农民丰收节在知青茶场举行,500多名知青和企业家前来参加活动,村民把永河皮子、葡萄、土鸡蛋、花生油、红安苕、干菜、南瓜等土特产拿到这里销售,当天就成交一百多万元。活动现场,还与武汉五金机电商会签订红安苕长期供售合同。

产业兴、人气足,旅游旺。知青茶场与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学院、武汉育才小学等23家单位达成协议,共建产学研、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茶叶产业发展有了技术支撑,也让年轻人有了体验农村生活、接受劳动锻炼的实践平台。 2022年,知青茶场挂牌3A景区。打造成3A景区后,每年都吸引大量老知青和年轻游客到这里来,看知青电影、听知青故事、品味“知青茶道”,感受知青文化,体验知青生活。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休闲娱乐地、观光采摘地、劳动体验地。

共同分享  李家湾里笑声多

以往,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精神文化生活,更多的是家长里短、聚集闲聊、带彩打牌等不良的习气,有的群众还在操办“红白喜事”、拜寿升学宴请中,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非常严重。

要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建新村,还要有新貌,更要树新风。

村“两委”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相关理事会等工作,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多次召集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等会议,共同出谋划策,最终制定简短易懂的行为规范“八不准”和村规民约。通过党建引领,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卫生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发展理事会和铜锣联防队等群众自治组织,将党员群众凝聚在一起,倡导婚事、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

村“两委”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

通过典型示范,村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整体氛围越来越和谐。

在村“两委”的倡导下,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送健康送娱乐”活动。

乡贤杨敬宇利用原来的工作关系联系武汉无锡商会、武汉麻城商会、钟表眼镜商会等30多家企业,为村和周边村捐款捐物140多万元。

村里有一个脱贫户,父母身患残疾,但是孩子雷顺新很懂事,学习很上进。从2015年起,杨敬宇资助这个孩子,直到2021年大学毕业,累计资助6万余元。现在,这个孩子在上海某国企上班,月薪2万余元。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