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故里,铁血红安。
近年来,红安县以争创全省“扫黄打非”示范县为目标,始终坚持正本清源,着力守正创新,把“扫黄打非”工作与规范市场秩序、净化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全覆盖。红安县觅儿寺镇“扫黄打非”工作站荣获2019年度全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共建共治有成效
红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扫黄打非”工作作为重要任务,认真谋划,精心部署。
在工作措施上,建立考核制度,在年度考核评比中,把“扫黄打非”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强化结果运用,激励担当、奖优罚劣。
在具体行动上,红安县整合队伍资源,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工作力量,壮大基层监管力量,织密村级治理网络。依托融媒体中心、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和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平台,激活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资源,构建“扫黄打非”文化活动核心阵地。依托学校打造“护苗、爱苗、助苗”校园“护苗”品牌项目,提升“扫黄打非”工作的影响力。
在宣传引导上,利用全县403个“村村响”广播,将“扫黄打非”宣传教育送到千家万户;设置“扫黄打非”大型公益广告120处、宣传栏230个、电子显示屏1520个,公益宣传随处可见;在上级媒体上推出“扫黄打非”宣传版面,全媒体普及“扫黄打非”知识。通过创作艺术舞蹈剧《书简舞》、非遗传承小故事等创新艺术形式,宣讲“扫黄打非”200余场,累计开展各类“扫黄打非”文化宣传活动1100余次。
近年来,按照全国和省市“扫黄打非”进基层的统一部署,红安县于2019年11月底完成了所辖13个乡镇场处、403个村“扫黄打非”站点规范化标准化达标任务,2020年9月底完成了重点学校、重点印刷企业、重点发行单位共17个“扫黄打非”联络点的建设任务,推进“扫黄打非”职责、宣传、成效进基层。
严打严管有力度
红安县秉持“发展红红火火、社会平平安安、为民红色传承”理念,将“扫黄打非”工作作为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前沿阵地,深入推进“扫黄打非”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社会安全稳定。
——建立“铜锣联防”+“扫黄打非”联防体系。协调政法委,发挥“铜锣联防”在基层治理的特殊作用,探索“铜锣联防”+“扫黄打非”的大联防模式,干群齐参与,构建常态化巡防督查格局;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村组有联防”的立体化巡查防控网络;从人民群众的切身体会和真实反映中找准“扫黄打非”工作的问题短板和努力方向,一批苗头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全县“扫黄打非”工作形势明显好转。
——建立执法队伍+部门协作联控体系。协调全县执法队伍、职能部门、属地政府,推行“多网合一”,按照“三个一批”原则,保持对非法出版传播活动高压态势,查处取缔一批无证无照的印刷发行企业、销售出版物的游商摊点等;重点监管一批,严格落实细化群防群治措施,对已处置的问题线索跟踪监测,防患于未然;研判预警一批带有苗头性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处置。
——建立集中整治+日常巡查联治体系。坚持守方向、守立场、守阵地、守底线,统筹推进日常巡查和暑期集中行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五大专项行动”,实现整治常态化长效化。对313家印刷复制主体、25家发行单位、103家互联网企业、2个宗教团体和122处宗教场所建立管理台账。集中力量对边界村、口子镇和红色景区、宗教场所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整治网上低俗有害信息,严厉查处“三假”行为,关闭网站45家,持续净化网络空间。
红色引领有亮点
红色是红安最亮的底色。红安县始终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初心使命,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强化红色教育引领,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用最亮的底色绘就“扫黄打非”的洁净成色。
——建设红色阵地。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整合提升各类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遗迹36处,建设文化屋、文化墙等红色文化阵地,各级党组织发挥红色元素在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中的“密码”作用,将红色课堂搬进红色景点,搬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安县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开设红色大讲台、国防知识大讲堂、红色书屋等教育课程,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研学与“护苗”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紧密结合,年接待青少年研学2万余人次。
——讲好红色故事。近年来,红安县整理编纂《红安党史教育辅导读本》《黄麻起义》《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等红色著作近百种;出版《初心映红大别山》《红安县革命史》等各类红色书籍45本(套);拍摄《黄麻惊雷》《铁血红安》等反映红安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动漫片;开展“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用红色读本、红色故事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
——激活红色细胞。举办红安县首届红色旅游讲解员大赛100多场,传承红色基因,保持红安永远红。组织“两团八队”“小小红色讲解员”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董必武故居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七里坪长胜街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革命遗址遗迹,常年开展义务宣讲600多场次,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信仰的力量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