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党史上的黄冈粮食 | 敢教日月换新天
发布时间:2022-05-23 15:53    作者:.    来源:黄冈日报


敢教日月换新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冈粮食奋斗史(上)

毛主席称赞说:

“这个办法好极了!”

档案记录,毛泽东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到红安干部种试验田。

1957年9月到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农村工作时,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专题介绍了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引起毛泽东主席极大兴趣。他在10月9日的总结讲话中指出:“种试验田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

这是毛主席在党的重要会议上,首次明确表明要普遍推广红安经验。


1957年11月,省委向中央提交报告介绍试验田经验,1958年1月在中央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毛泽东说:“湖北省关于种试验田的报告是一个好报告,是一个极重要的文件,我读了两遍,请你们都读一遍。”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时说:“官是可以做的,但要打掉官气。湖北红安县的领导干部过去就有官气,后来他们改了,穿草鞋到乡下去,农民很欢迎。”

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60条》中,将“普遍推广试验田”列为第18条。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次提到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问题。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了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的代表,称赞说:“这个办法好极了!”

1958年,省委认为试验田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干部对生产的具体指导,是领导和群众结合的钥匙。中央《关于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经验的通知》认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它可以打掉歪风,使干部真正到群众中间去领导群众。因此,在全国各地区各方面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的经验,是完成党的整风任务的基本关键之一。”

在党中央的重视号召下,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至1958年底基本结束。

(来源:2014年5月24日湖北日报《档案解密》)

1959年,浠水、罗田、英山三县组织民工参加白莲河建设,誓将改变灌区靠天吃饭、十年九不收的状况。


蕲春二里湖农业高中师生在稻田薅草。


1960年,黄冈县黄州公社建新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抗旱护苗。

困难有什么可怕

湖北英山县农业学大寨两年大变样

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到处是崇山峻岭,怪岩峭壁,每人不到八分耕地。过去,“三日不雨地裂缝,一场大雨土冲光”,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一九七〇年以前的四年,年年吃国家不少统销粮。

现在,登山远眺,只见“水库山上建,渠道盘山转,山垄建梯田,山下开大畈,绿树盖满山,沿河建电站”,好一片锦绣河山!全县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人民群众改造了自然,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一九七〇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八百一十斤。一九七一年遇到了旱、虫灾害,亩产仍然上升到八百八十二斤。从一九七〇年起,粮食自给有余,林业、牧业和油料、茶叶、药材等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英山县由后进变成先进,是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并与错误路线斗争的结果。

多少年来,英山人民就想改造遍布全县的旧的不合理的灌溉渠系,一直没有实现,现在,人们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全县共完成一千八百四十六万土、石方的工程量。同时,全县还兴修了一百零九座中、小型水泵站,造林二十三万亩,在一万多口山塘和水库里养了大量的鱼苗。

革命在前进,生产在发展。在新的一年里,英山县委决心遵照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伟大教导,领导全县人民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再接再厉,进一步发展农、林、牧、副、渔,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摘编于《人民日报》1972年3月29日第三版)

1972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三版报样。

十月生产队全体社员意气风发闹春耕的关键何在?

政策、计划、措施落地生根

党支部书记饶兴礼又细又深地做了一系列思想组织工作

今年的生产计划、三包分配方案和技术措施全部落实在群众思想中,是湖北省浠水县十月人民公社十月生产队意气风发大闹春耕的关键所在。最近,这个队的春播底肥已备好76%,其中九百亩早稻田的底肥全部办足,一百一十亩秧田都已三耕三耙。社员们高兴地唱道:“新春犹如二月天,项项活路都提前,计划落实胸有数,做起活来干劲添。”

一开始,有些干部认为放手让群众来订计划,指标会越订越低。但是党支部书记饶兴礼和部分干部都坚持要放手让群众来订计划,认为只有这样,计划才能真正落实。饶兴礼连续走访了小队干部和社员,和他商量怎样制订“三包”方案和确定全年生产计划等,他一边说服干部,一边动员群众,帮助各小队陆续确定了“三包”方案,根据各个小队的“三包”方案,十月队综合制订全队的生产计划。接着,各个小队又讨论出“超包产”计划。指标都超过了生产队的计划指标。社员们对于实现这个计划满怀信心。

生产大计定下来了,收入怎么样,生活安排怎么样呢?十月队按照生产计划,计算出了全队的“一年早知道”,作了分配计划。按照计划,这个队粮食和总收入都将比去年增加,社员的收入也将有很大的增加。生产定了案,收入有了底,社员定了心,人人感到确实有奔头。于是,各个小队掀起了你追我赶超产的竞赛。

(摘编于《人民日报》1961年3月15日第一版)

1961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样。

史海撷萃

1952年5月,湖北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继而蔓延成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殃及55个县,860万亩田地几乎无法种植,受灾人口达600余万人。6月18日,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防旱抗旱的紧急通知》,指出:任何侥幸等雨的思想或满足于塘堰沟渠修得多的麻痹思想都是错误的,各级政府生产办公室从接到指示之日起,一律改为防旱抗旱生产办公室,要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将以前拨给各专署、县市的抽水机迅速检查检修,使其发挥效能,要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设法开辟水源;要充分储备旱粮、种子,保证及时贷放、播种。7月3日和8月10日,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和地委书记、专署专员联席会议,提出救灾就是救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率工作组赴重灾区的抗旱一线,指导抗旱工作。随后,刘子厚率工作组赴孝感专署,聂洪钧率工作组赴荆州专署,张体学率工作组赴黄冈专署,乔明甫率工作组赴襄阳专署。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系列指示精神,在组织抗旱救灾工作中注意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如淘沙挡、找古泉、挖旧井、挑塘泥、挖沟、筑坝、挑水点浇、劳动换工等。红安县提出“先用堰水,再用塘水;先用私塘,再用公塘”等办法,仅在6月就组织了3万多人次、水车4000多台次,用车河水的办法抢救旱田旱地。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73页

遭遇1952年特大旱灾之后,省委、省人民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抗御水旱灾害,特别是要战胜几十年未遇或上百年未遇的特大灾害,必须逐步发展大中型水利设施。1952年12月5日,省委发出《关于当前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强调以小型水利为主,但不放弃大、中型水利,当小型水利展开后,再转移主要精力于大、中型水利。”此后,湖北开始兴建一批大规模的山谷水库和灌溉工程。麻城大坳水库承雨面积47.2平方公里,总库容27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8000亩,1952年秋开始勘测设计,1953年3月13日动工,7月7日竣工,是湖北兴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标志着湖北农田水利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76页

1956年1月,毛泽东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湖北省《浠水县望城乡在合作社规划基础上的生产规划》《沔阳县沙岭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实现包工制以后怎样改进生产队的领导方法》《浠水县鸡鸣区星星农业社第一生产队是怎样实行队内包工的》《襄阳县伙牌乡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关于喂养和使用耕牛的经验》《应城县盛滩乡星火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四年战胜了灾害,合理地进行了分配》5篇典型材料。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181页

饶兴礼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饶兴礼作为20世纪50年代湖北农村带头办农业合作社、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模范人物,在6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仍然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坚持劳动,数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把十月大队办成了一个思想上先进、经济上富裕、组织上巩固的大队,并且开始走上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他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对群众是“蜜糖糍粑”;他百折不挠地革新技术,将水田由一季改为两季,将两季改为三季,并夺得“油(菜)稻稻”“麦稻稻”一年三熟三高产;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大自然的主人;他把党的政策当生命,胜利越大越谦逊。饶兴礼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共产党员学习的好榜样。1963年,《湖北日报》对饶兴礼进行了广泛宣传,开设了“学习饶兴礼学习十月大队,人人争五好队队争五好”的专栏,连续发表各地农村干部、党员学习饶兴礼的报道和文章,掀起了学习饶兴礼的热潮。饶兴礼的优秀品质长时期激励着全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永葆共产党员本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关心群众的疾苦、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364页

在这一时期,省委持续推广浠水建社的经验。浠水县望城乡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于1952年2月25日,是湖北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10月1日,省委、省政府通过《湖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学习饶兴礼,通过互助合作的方法,扶持贫雇农,以贫雇农为基础,团结中农,把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引导农民走向常年的固定的互助合作道路。到1952年10月,全省成立的季节性、临时性互助组达26.22万个,参加的农户达186.1万户,互助合作的农民达734.4万人,接近全省总农户和农业人口的30%。1953年春,省委推广浠水县委发展合作社的经验,要求重视对农民进行深入广泛的思想发动,通过算账对比、讲解总路线等方法,使农民清楚了解合作社的性质、政策、做法与优越性,逐步提高农民的觉悟,达到建社对象个人和全家都能自愿入社的目的;同时要在建社中搞好生产,做到建社、生产两不误。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176页


完整版稿件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


敢教日月换新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冈粮食奋斗史(中)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5月19日,市农业农村局传来消息,预计我市小麦和油菜将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为全年粮食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湖北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的黄冈,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一直是老区人民的使命担当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冈儿女大力弘扬“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革命老区精神,从战争废墟上起步,在艰辛探索中前行,从饶兴礼创办“湖北第一社”,到红安干部种试验田,从百万干群兴修水利,到万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场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书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丰衣足食”的粮食奋斗诗篇。

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沈红星 瞿慧一  通讯员方俊 刘子靓)

完整版稿件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


敢教日月换新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冈粮食奋斗史(下)

麦子黄,油菜熟,秧苗青。5月的黄冈乡村,迎来一年首季的丰收与喜悦。

“这片田地都是当年开荒出来的。”站在村后机耕路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浠水县汪岗镇前进村80岁的陈华章感慨万千。

“晴上三天地冒烟,下雨三天遍地淹。”这是当年前进村的真实写照。丢儿湖、哭儿树等地名,折射的是解放前穷苦百姓的悲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为吃饱肚子,时任前进大队党支部书记邱宏祁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奋战6个秋冬,改山改水改路,扩大种粮面积300多亩,1970年又选育出“前农一号”晚稻良种推广种植,使粮食平均亩产连续十年超过1000公斤,成为当时全省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像前进大队一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领导下,黄冈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生产积极性高涨。黄冈大地到处呈现一派战天斗地的火热生产场景。

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沈红星  瞿慧一  特约通讯员方俊)

完整版稿件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