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八里湾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本着富民先治水,兴镇先兴水的理念,把小微水体整治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系统谋划,着力打造安全、干净、美丽、适用的小微水体,凝聚治水兴水管水合力,做到塆中有塘,塘中有水,岸边有绿,水中有景。
八里湾镇位于红安县南端,全镇2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近4万人,版土面积15平方公里。据《中国地名大典》记载,该镇建立于公元1380年。这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镇,深厚的人文历史让八里湾镇闻名遐迩,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在这里孕育,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在这里成长。
区位优势明显 水乡韵味十足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八里湾镇市场经济格外活跃,南接武汉,东临麻城,京广、京九铁路汉麻连接线横贯东西,沪蓉高速铁路联通南北,并在这里设立红安西站。红安县生命河——倒水河在这里弯弯转转后汇入长江,水体多,水源广是八里湾镇一个明显的特点,全镇登记在册的小微水体有240多个,让八里湾镇颇具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大河之上,小山之旁的古朴秀丽山村,就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的出生地八里湾村叶家河塆,村前一口清秀的门口塘曾是叶老童年玩乐戏水的乐园,给了叶老不少的生活安慰和创作灵感,在叶老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故乡叶家河的影子,都有村前门口塘的韵味。
东边田村下陈家田塆是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的故乡,故居的门前塘承载了张老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理想,也凝聚着张老一生的故乡情结。目前,这里正在建设3A景区,八里湾镇结合景区总体规划、村庄美化要求和塘形特点,对门口塘进行精心打造,以彰显其历史底蕴,表现张老人文情怀。
整合项目资金 科学合理打造
据村干部介绍,在建设景点的过程中,将小微水体的实用价值与观赏功能相结合,重在保持本色,维护原貌,使其既能灌溉农作物,又能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走进石门桥村,每个塆都是一排排绿树掩映着的红瓦白墙小楼房,该村位于八里湾镇倒水河以东,与麻城市岐亭镇杨畈村接壤,两条高铁从村中穿过,是一个面积4平方公里、14个自然塆、16个村民小组、1576 人的边界村。
近两年,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石门桥村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争资金、争项目,对14个自然塆的山水林田电路,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做到塆中有塘,塘中有水,岸边有绿,水中有景。
明确管护责任 坚持巡察保洁
门前塘管理员徐桂成每天按照管护要求巡塘三次,捡拾清扫路面三次,确保水面没有漂浮的垃圾、塘岸没有一处破损。村民纷纷称赞水塘管理员、监督员认真负责,让塘水清澈见底。
在小微水体整治中,石门桥村对张兜堰保护原貌,清理淤泥,加固堤岸。村干部说,开展小微水体整治后,全村20多个小微水体岸绿水清水深、风景秀丽迷人,既保证生产用水的需要,又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八里湾镇党委宣传委员王林说:“八里湾镇共240多个小微水体,在小微水体整治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污水管网建设,两年投资700多万元,根据水体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功能,对所有的小微水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并全部配备“一长两员”,建立完善的管护制度,构建科学的管护机制,让八里湾镇的每一条河成为一道风景,每一口水塘都是一幅图画,促进八里湾镇农业和旅游经济发展,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