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毛红平)2020年12月30日,红安新型产业园建设10周年大会暨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红安经济开发区举行。
从创业之初的百业待兴,到开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红安新型产业园坚持“产城融合、园城同建、适度扩规、重在质效”的总体思路,聚力建设“实力园区、生态园区、幸福园区、红色园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建厂、先生态后生产”原则,规划控制面积从3平方公里拓展到12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493亿元,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建成路网141公里,安装路灯3500余盏,架设供电线路210公里,铺设供水管网185公里、雨污管网286公里、燃气管道115公里,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各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座商机无限、企业云集、交通便捷、英才汇聚、活力四射的南部新城在将军故里崛起。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甘当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红安新型产业园累计落户企业553家,投产企业342家;挂牌(上市)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家增加到38家,“四上”企业由2家增加到141家,占全县比重由2%提高到45%;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企业达到14家;工业用电量年均增长66.64%。该园区不断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实行土地增减挂钩,迁村腾地,腾笼换鸟,共处置空闲土地3242亩,盘活利用厂房55万平方米;充分发挥“五大基金”效应,不断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累计支持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35.9亿元;聚集人才优势,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53个、产学研基地72个、院士工作站6个。
农业变工业,乡村变城市,村民变市民。该园区就学、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一大批民生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建成保障房1342套、还建房7436套,另有2500余套还建房正在加紧建设;教学机构达到18所,在校学生达5600余人;卫生机构达到3个,床位362张;建成文化广场51个,百姓舞台25个,拥有文化娱乐场所15家;园区就业人数达到50200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2462元增加到29433元,年均增长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