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秀玲 通讯员 王小兵
在红安县永佳河镇狮子口村,67岁的曹君伟参与过5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历经40年,见证了人口普查的发展变化。
提起自己的初次普查经历,他深有感触:“1982年第一次搞人口普查,那个时候我还是生产小队队长,刚刚分田到户,大家干劲儿都很足。一接到任务,我拿着表一家家跑,汇总人数的时候是用算盘一户户加起来的。时间很急,有的普查员打算盘不熟练,搞不赢,急得哭!我也是手忙脚乱的,不过总算是顺利完成了任务。”
1990年再搞人口普查,曹君伟从普查员“升级”为指导员,上级对自己普查业务能力的肯定,让他颇为骄傲。
不仅仅是身份“升级”, 曹君伟历次普查时使用的工具也在升级:交通工具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数据处理从算盘到计算器,再到今年的数据自动汇总;数据核实从当面询问,到电话、手机联系查证,再到大数据比对。一次次的“升级”,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人口普查方案制度的不断完善,每次普查两员的任务都有差异,“吃老本”肯定行不通。
为了当好一名合格的指导员,曹君伟下了苦功夫。他对普查指标的理解掌握都很熟稔,填报纸质表很熟练,但是今年普查数据录入上报要用PAD操作,对于上了年纪的他来说可算是碰到了“拦路虎”。PAD操作遇到困难,他总是虚心地向村里年轻的普查员请教,担心自己记不住,他还把解决问题的步骤用本子记下来,随身带着。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用PAD录入上报数据。
历经5次人口普查,曹大爷觉得最大的难题还是找人。“第三次普查还好,那时候大家都在家搞农业生产,第四次普查时外出务工的人有,不过数量不多。流动人员少,找人容易。偶尔有白天碰不到的人,晚上去蹲点基本就没问题。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在城区买房子的人也多了,两地住,人越来越难找了。今年摸底工作主要是靠‘十一’节假日期间抢时间完成的,整整八天不分白天晚上地跑。”
对于蹲守难以碰到的住户,他有一套管用的经验:“我一般是先打电话预约上门时间,没有联系方式的,问问左右邻居他家平时啥时候有人,邻居也不清楚啥时候有人的,让邻居留意一下,看到这一户门开着或者灯亮着就通知我一下,我马上赶过去。”
“好在大家都很配合我们的普查,镇里的流动宣传车一直在跑,喇叭里也在放,大家都知道普查是对我们老百姓有利的事,只要碰到了人,都会配合我们填报报表。有几次赶上了饭点,还有人留我吃饭哩!”曹大爷说着咧嘴笑起来。当然他是不会吃的,倒不是因为客气,而是怕耽误了饭点这个宝贵的入户时间。
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抢抓时间的经验:“一般上午十点多就吃午饭,下午四点多吃晚饭,晚上搞晚了就加个餐,煮点面条或者炒个饭。跟别人吃饭的时间岔开,这样赶上饭点可以多跑几家。”
付出总会有回报,因为在普查中表现突出,曹君伟多次受到县、乡人普办表彰,拿到了好几个“红本本”。
在记者要求下,曹大爷从柜子里翻找出了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表彰证书。抚摸着“红本本”,老人的眼中有怀念,有追忆,也有欣慰。“红本本”会因时光侵蚀而逐渐褪色,朴实真挚的普查情怀却不会褪色,它在时间长河里熠熠生辉,激励与鼓舞后来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