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靓丽小院,栩栩如生的墙画……12月2日,笔者走进红安县华家河镇陈楼村,一幅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
曾经的这里,土地贫瘠,产业种植结构单一,一些群众观念落后,乡村环境脏乱差,是典型的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红安县第三中学驻陈楼村脱贫攻坚队与陈楼村两委紧紧围绕“脱贫摘帽”标准,强党建、抓产业、聚民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后进村”变“先进村”的华丽转身。
“原来这些是泥巴路,下雨天走路满身都是泥水。现在全是硬化路,出门脚不沾泥,别提有多方便啦。”说起村里的变化,红安三中驻陈楼村工作队员张兴发脸上洋溢着喜悦。
陈楼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1052人。该村先后新建二组门前约5000平方米的景观塘一口,建水冲式厕所一座,建文化广场1000余平方米,兴建两口塘及滚水坝一座,将下湾五、六组原来的一口臭水塘填埋后,新建一个约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全部硬化;从陈楼到曾家村童张家湾硬化出村公路700余米。
“原来一些人都不愿意进我们村来,那时到处是牛栏、猪圈,臭气熏天,现在拆除了,建美了,大家都高兴!”村支部书记陈咏成说。
该村将村主干道两边的房子全部拆除,扩宽20米并全部硬化;全长1100余米道路安装路灯100余盏,建三尺小道1200余米,实现群众串户的路面全部水泥硬化,农户实现不沾泥进家。去年,村里还投资37万余元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通过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对乡村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改善,乡村环境从脏乱差到绿净美,现在我们在村里烟头都不敢乱丢咯。”驻村工作队长戴烨锋感触颇深。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陈楼村成立宏永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牛、种植稻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务工和分红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做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
短短几年时间,陈楼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村民依托产业发展,实现了致富增收,村里实现了脱贫摘帽。“我们将积极谋划产业,加快村社合一,让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化生产和管理,实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一方面让群众增收,另一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陈咏成说。
如今,陈楼村生产生活大变样,田间地头产业兴起,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