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2010年参与公益事业,2012年9月发起成立“红安爱心志愿者活动小组”,一年多时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10余批次,捐赠物品及现金20余万元,使红安近百个家庭受益。
“爱心”萌生力量
王春华出生于红安农村,自幼家贫,身体瘦弱多病,父亲是70年代转业军人,母亲是朴实的农家妇女,从小在传统而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培养了他善良仁爱的心灵。
2010年,在一次红安爱心捐助晚会上,王春华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公益事业的温暖与伟大,萌发了做一个志愿者的愿望。随后,他主动找到活动的组织方,要求加入志愿活动,义务配合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可用资源,无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红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牺牲了14万革命烈士,诞生了2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开国将军,而这片红色热土在改革开放数十年后的今天,却依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十大贫困县之一!山区里不少家庭因为留守、疾病等原因,至今依然只能满足温饱要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营养、心理、情感、教育长期缺乏。王春华所在农电公司经常要下乡施工架线,这些山区里的贫困家庭给王春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2012年,王春华在一次走访中解到,一位叫明红的弃婴被养父抱养后,养父数年在外打工失去联络,一直靠没有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照顾,生活处境十分艰苦,连过冬的衣物都没有。为帮助明红家庭走困境,王春华带着志愿者先后多次来到明红家,进行经济帮扶和心灵关怀。并积极争取外部爱心人士帮助,目前,已有多位爱心人士愿意一对一接对帮扶,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13年5月份,志愿者小组组织了一场“红安力量·春蕾行动”活动,使29名贫困生得到帮助,王春华为进一步延伸活动内涵,拉近志愿者与孩子们的情感,又紧接着组织小组骨干准备10月份策划一次“大手牵小手,欢乐红安游”暖冬公益活动。当时单位正在组织“线路作业技术比武”,领导要求王春华带队参加9月份的黄冈市公司比武,时间和精力十分紧张,身体严重透支,引发淋巴炎,身体半边肢体肿涨,到医院诊疗两个多星期。为不影响公益活动的正常开展,王春华边输液边开展工作,召集小组骨干到输液室开会,布置工作,保证活动的前期准备正常开展。
志愿服务工作十分繁杂,每一件小事情,都浸染着责任与激情,他也从不因条件的艰苦而放弃哪怕一次小小的走访。每次和队员进行前期调查时,协调不到车辆,便自己骑摩托车或者乘车赶往偏远山村进行走访,摸底、调查,没有歇息的时间,午饭都是带着自己从县城买的蔬菜在农户家做饭。
近四年来,经王春华帮助过的贫困家庭直接或间接的有200余户,孤寡老人数百人。
“团结”暴发力量
一次单位架线施工之余,王春华到七里坪典明小学去看望学生,正好赶上学校中午吃饭,发现学校条件简陋,午餐只有白米饭加南瓜,不少学生吃不饱吃不好,使王春华受到很大触动,下决心一定要发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2年9月,王春华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和申请,通过民政、政协等政府部门同意后,如愿成立了“红安政协志愿都活动小组”。
为壮大小组队伍,形成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王春华边开展公益活动边扩大影响,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招募一批社会贤德之才,小组从最初的只有3名成员,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扩大到300余人,不少有爱心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商业人员、打工青年、党团员纷纷加入,成员遍布大江南北,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团队。
同时,“小组管理规定”、“志愿者申请书”、“年度工作进程”等相关运行管理规定迅速制定,“调访组”、“策划组”、“物资组”、“宣传组”、“外联组”“财务组”等部门相继成立,通过小组会议及活动全程发挥作用,把工作互相分流汇总,形成良好的跟踪问效及反馈机制。
为培养一批过硬的人才骨干队伍,按活动能力大小和参与程度建立骨干团队群、小组管理群、小组成员群,实施分级管理,共同发展,使小组既是实践爱心的平台,是又大家成长锻炼的舞台,目前小组有能独立策划组织一场小型公益活动的人才不下5人,一大批有爱心、敢承担、有活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为凝聚人心士气,团结友谊,小组不定期组织生日和家庭聚会,感受同志之间的温暖和关怀,形成愉快自愿的志愿文化。
红安志愿者活动小组是一家纯民间的本土公益组织,面临着无办公场所,无活动经费,无交通工具的“三无”困难。
针对小组条件艰苦的实际,无办公地点,王春华将亲戚开设的“红安旅游百事通公司”作为办公地点,碰头会、小组成员会全部在此召开,大的会议协调到县旅游局召开。无交通工具,便动员有车的志愿者免费征用,王春华的姨妹刚买的一辆小车几乎成为他的配车,在用车量大的情况下便协调公交公司成本输送。无活动运行经费,参与志愿者人人AA制,解决餐饮、物料等所需费用。王春华始终认为,困难是用来克服的,人在世上是来解决矛盾的。
在财务管理中,小组每次针对专项活动筹集善款物资,所有善款物资全部用于捐助贫困家庭,让小组活动经费与善款完全分离,每次活动剩余善款全部上交政协爱心互助协会专项帐号管理,并将整个资金流向及凭证对社会和媒体进行公开公示,建立互信。
一年来,志愿者活动小组与麦田(红安),武汉凌家山公益协会,湖北阳光慈善物资中心,武汉中交二公局、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等多处爱心团队均有密切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互信机制。
“坚持”传承力量
红安山区经济基础落后,几十年来人口低出生率和农村人口转移,使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不少学校被撤并,有的小学只有几名学生,孩子们对外界认知少,缺营养、缺爱,缺安全教育,而贫困家庭居住分散,公益活动开展点多面广,给活动带来不便,王春华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而在实际公益活动中,不放弃的是坚持公益本质而执著的心。在今年开展的“大手牵小手,欢乐红安游”暖冬公益活动中,因为经费紧张曾出现过运行经费困难的情况,县城一家地产商愿意出钱赞助贫困生,但必须按他们策划的要求实施广告宣传,除活动冠名、媒体宣传外、还要要求在所有捐赠衣物上印上项目的名称地址、招商电话,并把学生接到项目参观,投入的宣传费用比给予小孩的费用还高。几乎成为一次商业促销广告,既增加了安全风险,更失去原本民间公益的本质和出发点。王春华了解后婉拒了他们的要求,他不是不允许商业参与,但前提是不能改变公益活动的初衷和性质。
他的坚持,也感染了妻子宋丽华的默默付出。随着对公益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差,而家庭经济却毫无变化,她也曾有怨言,因为她要更多地承担家庭和孩子的教育责任。但随着他对志愿事业的坚持和热爱,妻子也慢慢理解和接受,因为她心理明白,一个对别人都有如此大爱的男人,对她的爱还会小吗!妻子在做好工作、家庭和教育孩子的前提下,一有时间便主动配合他做公益,联系志愿者、制作报表、搜集信息等,给了王春华极大的理解和帮助。
不仅如此,8岁的儿子也加入了公益成员的队伍,一有时间便随着小组参加公益活动,在与贫困孩子交流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志愿小组成员也把自已的孩子带入到公益活动中,一起互动,零距离接触,增加孩子们对公益观念的认知和城乡人际情感交流, 他希望这些孩子们将爱心继续传承,让世间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