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里绿衣情──记红安局七里支局檀树邮路乡邮员郑红星
山有水方活,水得山而媚。
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黄麻起义”的烈火从这里燃起。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这里重建。这里是秦基伟、郑位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的故乡,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镇。
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先辈的鲜血,座座青山掩埋过将士的忠骨,每座山头都曾在硝云弹雨的战火中颤栗。于是,这里的人民把在战火烧焦的丛林中质地最坚硬的檀树命名为家乡的地名。
这里,位于红安县最北端,大别山南麓,鄂豫边界之上。东与麻城相毗邻。北与河南新县箭河交界。这里交通闭塞,沟堑纵横,山峦叠嶂。东有光裕山、十丈山,北有羚羊山和木城寨,南有马鞍山和紫云寨,西有大斛山。几个世纪以来,老区人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邮政,曾经一度是老区人民了解山外世界的唯一窗口。
1994年,24岁的他参加邮电工作便走上乡邮员岗位,一干就是19年。
大别山独有的路,曲折,蜿蜒而且陡峭。19年,他跋山涉水,踩冰踏雪,走过60万公里路程,足可重走长征路48回,绕地球赤道15圈;
19年,他送达邮件报刊300万份,复活信函300多封,投递准确率达100%,架起2.3万老区人民与外部世界的信息桥梁;
19年,他扎根邮路,义务担当起“流动商场”的角色,为老区人民代购农资生活物品30000多件,代发邮件20000多次。邮路上3500多个家庭,有五分之一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的足迹踏遍檀树的山山水水,成为老区人民最依赖的人;
19年,他扶弱济困,为300多名孤寡老人、老红军、留守儿童、残障人员撑起一片爱的晴空,让爱心在邮路上延伸,让百年邮政的品牌形象在革命老区熠熠生辉……
他,就是红安县七里支局檀树邮路劳务工乡邮员郑红星。
“走最难走的路,为老区人民服好务”
1994年的檀树支局当时共有三条邮路(两条乡村邮路、一条市投),由三名投递员担负投递工作。而刚刚挎上绿色邮包的郑红星毅然选择了任务最重的乡村邮路—檀树邮路。
随着檀树乡撤并到七里坪镇后,2002年,檀树支局也撤并到七里坪支局,原檀树支局三名投递员的工作合并由郑红星同志一人担负,邮路名称虽然仍为檀树邮路,但投递点增加了13个,单班往返里程也由以前的30公里延长至70多公里。领导有意想把他调往轻松点的邮路,征求他意见时,他不假思索的回绝领导好意,仍然选择坚守在七里坪四条投递段道中投递路程最远、面积最广、邮件最多的檀树邮路上。他说:“我要象檀树那样以其坚硬、壮实的质地扎根老区,走最难走的路,为老区人民服好务……”
郑红星的投递班期分甲、乙两班,两班各往返行程75公里。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身的檀树,山多地广人稀。14个行政村加市投(檀树岗),120多个自然垸的3500多户人家分散在9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投递一次邮件要翻越四座大山(山路呈“S”形80度弯),涉水过二条河(檀树河、倒水河)。由于山多、坡陡、河深,郑红星尽管依靠摩托车投递,但还是有部分投递路程还得背邮包、跋山涉水徒步送信。
为保证当天的邮件全部送达收件人,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先到支局花一个小时分好报纸、邮件,然后披着晨曦,载着四、五十斤重的邮包出发了。当他投递完一天的邮件,拖着疲惫的身躯归班时,往往已是群星闪烁、明月高悬的夜晚。郑红星说,最苦的要数雪天送邮件。每逢冬季大雪,他就犯愁。檀树山多海拔高,山上温度普遍比山下要低,一下雪就很难融化。为了在结冰前把邮件送出去,他就拄着木棍步行出门。摔了爬起来,饿了吃几个发饼,袜子湿了用随身带的鞋套套着再穿上。他说,尽管在雪天送邮件效率低,但他觉得能把邮件送出去就心安。
2008年初,那场五十年不遇的大雪让郑红星至今记忆犹新。整整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雪将整个檀树覆盖得严严实实。大雪封山,山上树木折断,积雪深达大半米。他套上雨靴带着木拐挑着报担翻山越岭坚持上路了。茫茫雪山只有他一个人孤独行走,连鸟雀、小动物都难见上一只。雪山出奇的宁静让他心慌。两只脚深一脚浅一脚埋进厚半米深的积雪中,又吃力地拔出来,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积雪争先恐后地挤进浅浅的雨靴里,化成冰水后,二只脚就如同泡在冰窖里一般。扑面而来的雪落在脸上、身上,绿色的邮服湿透了,锥心刺骨的冷让他浑身颤栗,感觉自己就要凝固成“冰人”,永远定格在这茫茫雪山中。
檀树邮路上山峦连绵起伏,山上古木参天,荆棘丛生,头顶千年古树浓浓密密的树杈遮着视线,经常会陷入荒榛之中或止于石崖之下。夏天的时候,满山的植物疯长,淹没了细狭的山路。若硬要过去,两腿须在草丛中哗啦哗啦如蹚水一般,背上扛着沉沉的邮包,双手还要配合不断拂开头顶的树杈和齐腰间的杂草。即便如此,脸、手、大腿仍会被茂密的枝条草刺划出条条血痕。最要命的是2000年7月的一天,刚行至大斛山深处,天突降暴雨。黄豆大小的雨点急急密密的砸下,加之头顶厚厚的树杈遮挡视线,他连人带邮件滚落深达十米多的山涧,身上多处摔伤。
在红安当地流行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做饭┅┅”意寓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为革命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当年跟着部队东征西跑的革命战士与家人失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纷纷辗转来信寻访亲人。由于年代久远,人事变化和地名变更,这些信函几乎都成了疑难信甚至死信,按规定可以退回。但郑红星深知:“家书低万金”啊。凭着一股倔劲,他硬是让一封封“死”信复“活”。1997年,郑红星收到一封来自台湾地区陈姓先生寄来的信,信封上写着“红安县七里坪檀树黑伢(小名))”收。郑红星先根据寄件人姓名,找当地陈氏族长陈儒盛。族长分析,寄件人可能是一位解放战争年代外出当兵之后在台湾落户的陈姓男子。听族长的建议,郑红星花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到当地在战争年代外出当兵的16个姓陈的垸子中逐家逐户上门询问,最后确定了3个人选。然后,他又找到族长,翻家谱,查找这3个人选中直系亲属中小名叫黑伢的,终于查出收件人是檀树戴世英村60多岁的老人陈辉富。给陈辉富寄信的是他的伯父,1946年伯父参军离开家乡,后落户台湾,整整50多年没有见面。接到信的那一刻,陈辉富泪流满面,他紧紧拉着郑红星地手,哽咽着说:“感谢邮政,感谢郑师傅,是你费了千辛万苦,让我能够在有生之年找到分隔50多年的亲人。”
“他来了,孩子们象过年一样高兴”
6月12日。传统的端午佳节。这天,郑红星收到27岁的郑明(化名)从湖北鄂州鄂城发来的短信:“高昂的学费、家庭的窘境和生活上的举步维艰,使我的人生陷入到低谷。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郑大哥您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也正是由于郑大哥的无私帮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让我得以继续完成学业。我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斗拼搏,以郑大哥的为人处世哲学为榜样,将郑大哥的爱心火炬传递下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郑大哥,端午快乐,好人一生平安……”
郑明(化名)是檀树戴世英村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父亲郑宝平(化名)体弱多病,母亲方阿妹(化名)弱智,育有一儿一女,家里仅靠种四亩田地维持生计。一家人所住的一间土坯房低矮破旧,过着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日子。
郑家的窘境,郑红星看在眼里,酸在心上。从95年开始,郑红星帮助他们家种田、锄草,挑稻谷,常常给郑明和妹妹塞点零用钱。
2006年,勤奋的郑明考取了武汉工业学院,靠申请2万元助学贷款得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2010年,郑明大学毕业后,在湖北鄂州鄂城找了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每月收入仅1000多元,除了日常开销,还要省吃俭用寄500元回家供父亲买药治病,根本无力偿还2万元助学贷款。
2011年春节,郑明从鄂城回家过年。老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而郑家却冷冷清清,一家人为2万元贷款愁眉不展。正巧,郑红星记挂着郑家,采购10斤猪肉、10斤花生送到郑家。进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郑红星当即表态,由他负责承担偿还这2万元助学贷款。这年春节刚过,郑红星就为郑家首期偿还了2100元贷款。
郑红星是名劳务工,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妻子在家务农,两个孩子在学校读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然而,在这种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已经连续三年帮郑家偿还贷款4698元。
三年了,郑明(化名)每次回檀树,总是先去看望郑大哥然后再进自家门。逢年过年都到郑红星家里拜年,过节给郑大哥发短信。郑宝平说:“红星这孩子就是我们家的恩人啊”。郑明说:“红星大哥就是我的亲哥哥”。
郑红星负责的邮路有三所小学,八一爱民小学,檀术联校(小学),大斛联校(小学)。每天,当他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时候,操场上游戏的孩子都会飞奔着过来,将他团团围住,欢呼雀跃。大斛联小的校长汪应清说:“郑红星同志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么多年,他每年都给大斛联小100多名小学生捐助价值500多元的作业本、书包、课外书。他每次来,孩子们就象过年一样高兴。”
大斛联小六年级学生戴宝宝(化名)今年12岁。亲生父亲早世,母亲改嫁两次,家庭困难。因为母亲的改嫁,他跟随母亲来到联小、离开联小、去年又重新回到联小。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一度抬不头来,自卑、封闭、逃学、不吃饭,学习成绩由以前的全班前三名下滑到倒数第一。
获知戴宝宝(化名)的情况后,郑红星每次到学校都不忘给戴宝宝(化名)带来最喜欢吃的绿豆糕和最爱看的《儿童文学》、学习用具,开导他要理解母亲的艰辛与不易,要好好读书,要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瞧得起,对社会有用的人。在郑红星的鼓励下,戴宝宝逐渐开朗起来,读书越来越用心。今年春节,戴宝宝(化名)代表大斛联小参加七里坪 “欢乐童年 放飞梦想”文艺汇演,荣获三等奖。今年的毕业考试考出全班第三的好成绩。
联小六年级的戴清、戴兰二姐妹也是郑红星的重点帮助对象。二孩子家境困难,学习刻苦。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姐妹两人只能跟奶奶一起生活,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为了让留守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郑红星赠订《小学生阅读》给两孩子,过年给姐妹俩买新衣服、购置新书包。如今两姐妹的学习成绩更棒了,毕业考试分别考出全班第一、第五的好成绩。两孩子懂事地告诉笔者:“郑叔叔就象我们的父亲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郑叔叔。”19年,郑红星共为60多名留守儿童捐赠各类报纸杂志500余份,爱心书包60个,学习用品60多套,价值3000多元。
“一天没见他,老人的心就空空的……”
19年的投递过程中,郑红星既送信又送“心”,他用爱心抚慰着孤寡老人心灵的孤寂,给予孤寡老人温暖的依靠,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在郑红星的口袋里,总装着一个笔记本。记录着檀树邮路上十几名孤寡老人的联系方式、生日还有老人们交办的备忘事件。已经完成的,就划掉;还未办的,用红笔注明。老人生日,郑红星买上蛋糕、新衣服上门祝寿。每年临近春节的那段日子,也是郑红星一家最忙最累的时候。他会拉着妻子熬夜,拼命的包上几十斤的饺子,放进冰柜里冷冻起来。除夕的时候,逐家逐家的给这些老人送饺子。郑红星的妻子说:“每年那段日子,连续一个星期没日没夜的和面,擀饺子皮,拌馅,捏饺子,腰都快断了,两只手肿得象馒头。”
长冲村年近七旬的“空巢老人”汪宗和,老伴已经过世,家中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在外地成家,汪老一人留在山里,甚是孤单。三个子女经常给老人寄汇款、包裹,这些包裹、汇款都由郑红星代领后亲自送到老人手中。每次送邮件时,总要在汪老家坐上一阵,陪老人聊会儿天。有时帮老人干些农活,或到菜地锄草,或下地插秧,农忙双抢时节还帮其挑草头。老人病了,给他请医生、买药。汪老说:“红星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一天没见他,俺的心就空空的,失落得很……”
2010年6月的一天傍晚,郑红星刚投递完所有的邮件就接到妻子生病的电话。他急冲冲地赶至半路,突然接到汪老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汪老突发急病,痛得在床上辗转翻滚、呻吟不断。得知这一消息后,郑红星立即掉转车头,赶到汪老家中,将汪老扶上摩托车。害怕汪老从车上摔下来,他将汪老和自己绑在一起及时将汪老送进七里坪卫生院医治。经诊断,汪老患急性肠炎,必须立即打吊水针治疗。郑红星陪老人打针,给老人擦汗、喂药。治疗结束,又送汪老回家。安顿好汪老,等郑红星赶回家中已是凌晨三点,看着躺在床上发着高烧、面色通红、苍老憔悴的妻子,一股深深的内疚油然而生……
今年春节,汪老的三个子女回乡过年,专程到红安县邮政局找分管领导表达对红安邮政、对郑红星同志的感谢,并到郑红星家中送上1000元红包表达谢意。但郑红星回绝了,他说:“我们整天与村民打交道,最了解他们的情况。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便会做下去,邮政企业倡导爱心帮扶,这是我们的责任。”
空巢老人汪宗应,1998年的一天,在到邮局取包裹的路上把腿摔坏了。从那以后,老人的所有包裹和汇款都由郑红星代领。工作之余,郑红星常去探望老人,不仅带吃的,穿的和用的,还帮老人挑水、扫地、做饭、收拾房间。老人哽咽着说:“红星真比亲生儿子还要细心、真心。”
家住吊桥村的一位八十多岁的盲人方敬民,郑红星三天两头前去探望。害怕老人摔跤,他给老人买了盲人专用多功能拐杖。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方家,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还搀扶老人出去散步,帮老人挑水,砍柴。时间长了,老人只要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红星来了。
在檀树,郑红星帮扶熊家咀村革命老红军程怀周一家二代老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红军老人程怀周,1922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因在淮海战役中腿部受伤,一直行走不便。94年,郑红星接手檀树邮路后,红军老人的小屋总被郑红星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角落劈好的木柴根根垒放得整整齐齐,厨房里摆着郑红星送来的米、油、花生。老人每年500元退伍军人补贴一直由郑红星帮忙代领。
由于参加革命远征,老红军程怀周年轻时将三个孩子过继二个给别人。留在身边的仅有一个孩子,名叫程如安。程怀周老人离世时,程如安也已60高龄。郑红星又毅然担负起照顾红军家属的责任,经常帮程如安老人挑水、插秧、除草,秋收时挑稻谷、拾花生。
郑红星说:“与程怀周老人相处的四年里,听他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让人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邮政人,作为一名党员,我更要把老区精神发扬光大,传承爱、延续爱。”
“既是致富信息员,又是采购员”
檀树地处山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目睹着老区人民为了改变生活风风雨雨、胼手胝足的艰辛,郑红星下定决心:不仅仅为老区人民送好信报,更要利用科技信息帮助他们叩开致富之门,走上致富之路。
熊家咀村的村民程建生,两个儿子读书,年迈的父母长年抱病,家里种五亩田,一年的收入仅够全家温饱,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考虑到父母治病、二个孩子成绩优异,将来如果考上大学需要高昂的学费,程建生忧心重重。2005年,他找到郑红星,让其帮忙出主意。当时,郑红星在报纸上留意到猪肉价格一路上涨,就建议程建生养猪。为了帮助程建生创业,郑红星找亲朋好友凑足5000元借给程建生周转,又自掏腰包订阅《养殖与饲料》和《中国猪业》两套致富资料送给程建生,引导建生依照《中国猪业》上的技术经验,科学养猪。一年后,程建生成功养殖母猪5头,出栏肉猪20头,纯赚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建生,养猪积极性更加高涨,开始逐年扩大养猪规模。在养猪的同时,2008年程建生又投资5万多元购置了茶叶加工设施,进行茶叶加工。至2012年,程建生出栏生猪100多头,纯收入10万多元。茶叶加工收入3万元,加上种田,一年总收入15万元,成为村里的富裕户。看着生意越来越红火,程建生感激不尽:“是红星帮我打开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戴世英村大斛山村民程和生,一家四口人,靠种庄稼为生,经济困难。郑红星认识他以后,就建议他承包村里小型水库养鱼。并出面担保,帮程和生在邮政储蓄银行贷款5万元购买鱼苗、饲料、养殖设施。2008年就收回了成本。2009年,郑红星又建议他在鱼塘旁边建起了养猪场,这样,猪粪里的养料又可以给鱼做饲料,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当年程和生靠养猪养鱼实现纯收入10万元。2012年,程和生又承包两百亩沙树基地,当年纯收入30万元。为感谢郑红星,他将这几年挣的30多万全部存入了邮政。
在檀树邮路群众的心目中,郑红星不仅是一位致富信息员,还是一位采购员。
檀树山多路远,村民们赶一次集往返需要一整天,既耽搁时间,又不方便,还易误事。为方便村民,郑红星就主动担当起“流动商场”的角色,为村民带货购物。农忙时带种子农药,平常带日用百货、小电器,有病人时就代购药品。他的摩托车上载着二个袋子,一边是邮袋,一边是货袋。此外,他还帮助村民们代发信件、代寄包裹、代取汇款、代存储蓄、代缴电费、电话费。程维德村的村支书方金元说:“郑红星同志这么多年从事乡邮工作,在完成各项邮件投递任务之余,帮助村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是我们老区人民最依赖的人。”
余家畈村的村民方思青,家庭经济困难。去年秋播时节,连购买农资的钱都拿不出来,郑红星得知后,带上邮政分销的肥料、种子送到方思青家中。
熊家咀村村民程建明,2010年二个孩子上大学,由于经济拮据,为孩子学费愁眉不展。郑红星出面帮程建明办理助学贷款。送二个孩子上大学时,他硬塞给二个孩子300元做路费。
戴世英村的戴自明由于身体原因动手术,又恰遇老伴中风,家里又要改造房屋,巨大的开支没有来源。郑红星知道后,硬是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凑足1万多元,助戴家渡过难关。
19年来,邮路上3500多个家庭,有五分之一得到过他的帮助。
为了维护老区人民利益,他努力让自己成为 “业务专家”
多年扎根邮路,服务山民,郑红星与当地人民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自然而然,村民购买农资、办理存款、购买保险,首先想到郑红星。为了维护村民利益,他潜心学习金融知识、农技知识,为村民提供各种帮助,成为村民眼中的“业务专家”。
去年2月熊家咀村一位村民,带着几张存单找到郑红星要求到期转存。这位包工头说,家中8月份要建房,要将一笔到期的10万元存款办个活期存折。当时郑红星告诉这位客户,家里用钱时间是8月份,中间有6个月时间,如果办理活期,利息比较低,可考虑其它储种,并立即打电话给网点营业员咨询。通过算账发现如果这位客户办理活期,将比存半年定期利息少1000多元。于是,他建议客户办理半年定期。事后,客户多次电话致谢。知道邮政有分销业务,当年年底,他从郑红星手中订购2000元的分销产品。
戴世英村的村民郑清林,2011年腊月托郑红星办理了一份2万元的邮政代理保险业务和一笔存款业务。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过后不久,郑清林在为其他村民拆房屋的过程中不幸遇难身亡。郑清林两个儿子平常都在外务工,家境窘困。家里的“顶梁柱”突然离世,妻子痛不欲生。郑红星知道后,联系县局保险分局、当地保险公司到郑家,除退回2万元保费,还当天给郑家办理了2万余元的意外赔偿金,对于郑家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郑清林生前由于办理该笔保险时间不长,并未告知家人。郑红星妻子感激涕零地说:“如果不是郑红星带着保险公司的同志来理赔,我家还不知道这事。保单家中也找不到,后来还是郑红星到邮局帮我们办理的挂失手续。”
去年,七里坪大面积发生稻纵蜷叶螟,檀树上百亩稻田都不同程度受到侵害。郑红星将用法用量 “蜷叶毒死蜱+阿维菌素+菜茶帮手,一亩打二瓶盖”写在纸上,复印500多份,挨家挨户的发放,指导村民用药。几天时间,檀树上百亩稻田全部返绿。村民戴世鹏激动地说:“我在其他农资店花600多元没效果。按红星教的方法,只花200元就解决问题,红星可真是咱们的‘农技顾问’啊。”
2008年5月,郑红星所在七里坪支局由网点支局改为非网点支局,当地邮储、保险业务都要到火连畈支局办理。郑红星所在的邮路区域离火连畈支局最远的有35公里,最近的也有15公里,办理业务非常不便。但是只要用户一个电话,他都及时赶到,与客户一道不辞劳苦地奔波于檀树、火连畈之间。
今年1-6月份,郑红星在全县43名乡邮员考核中名列前茅。其中邮储新增93万元,完成计划的273.6%,邮储余额达275.2万元。实现新单保费45万元,完成计划的450%;实现报刊流转额7.8万元,三农分销配送酒水145件、土博士肥料23吨,销售集邮邮品1.6万元,自由一族12户。
在家庭和工作、亲人与用户的天平上,他沉沉地倾向了后者。19年,郑红星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每天清晨出门,两个孩子还在睡梦中;每天晚上回家,二个孩子已经进入梦乡。孩子们说:“我都忘记爸爸长什么样了。”
郑红星上有73岁的老母,下有一双正在读初、高中的儿女,家庭的全部重担落在柔弱的妻子一人身上。今年元月份,妻子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此时,正值跨年度营销关键时期,郑红星赶到医院只陪妻子待了几分钟,就又背着邮包上路了。他常常说,这辈子最亏欠的、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