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红安楷模十月榜名单
发布时间:2014-12-28 09:06    作者:红安    来源:





先进事迹介绍:

好人“英姐”彭志英,女,汉族,1949年11月生,红安县二程镇大赵家村八组戴谢家湾人。人送美称“好人英姐”。

深明大义 无怨无尤

2010年湾里造公益水井,英姐支持六旬丈夫谢太康出义工,不幸在井下被砸伤,后医治无效撒手而去。英姐强忍悲痛,洒泪送别丈夫。湾里湾外不乏同情者,劝她向村里、政府要“补偿”。英姐深明大义,不为所动,并对两个儿子说:“造公用水井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你爸是自愿出义工,我也是举双手支持的。人各有命,不要怨天尤人。”两个儿子早习惯听从母亲的话,硬是没有向村组、政府伸手要一分钱的抚恤。好一个深明大义的农村六旬老妇!好一个“英姐”!

新型观念 正义无私

英姐有两个儿子,是英姐引为自豪的。大儿子在深圳打工,条件不错,早已成家;二儿子在山西太原搞租赁,条件更好,也已成家。但两个儿子都生育了两个女儿。老人们在一块谈天说地,难免聊到儿孙头上。别人都替英姐叹惜,更有人劝英姐让儿子们生个“传宗接代”的崽。哪知英姐总是笑脸以对,“现在是啥年代啰,生儿生女都一样了,咱们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拥护党的好政策嘛。再说儿子媳妇们让他们生,他们还不生呢!”

开朗乐观 助人为乐

英姐一生开朗乐观,喜好助人为乐。这不,2012年英姐家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这在八组戴谢家塆还是头一户呢。英姐家在塆里第一排头里,门前宽敞,戴谢家塆是全县闻名的新农村典型,常年有外来参观的游客,英姐家里自然就成了“接待室”。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笑脸相迎、忙里忙外,都是英姐的“招牌”。不论是村里村外的熟人,还是外乡外县的客人,都亲切地称她“好人英姐”。

姊妹情深 大爱无声

英姐胞姐嫁给了同塆的堂哥,姊妹成了妯娌。可姐姐患精神病几十年了,英姐在料理自家的同时还要兼顾照料姐姐家,几十年如一日!姐姐今年去世了,去世前在县医院的二个多月是英姐寸步不离,床上床下、床前床后地照顾着,一直到把老姐送上山。

姐妹亲情,全部化为日常生活一举手一投足的无声细节之中!

邻里和睦 润物无声

戴谢家塆不大,十几户人家清一色的“谢”姓,故塆风淳朴,人心古朴,英姐就是这样一个好典型。塆里常年留守的是老人和孩子们,没有了青壮年在家,邻里就该互相帮助,英姐总这样对塆里塆外的人讲,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英姐平常总喜欢串门,最知道谁家有烦心事、哪家有急事。英姐总能想方设法、力尽所能帮他们这、帮他们那,急人所急,化人之忧。英姐隔壁家是谢太松家,早几年谢太松查出患了喉癌。这对农村人家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这时候英姐挺身而出,帮忙筹借钱款,积极治疗,帮忙家里家外杂活,还经常与谢太松夫妇谈心,帮忙他们树立正确面对病魔的决心。

一叶知秋,英姐就是这样一个视近邻为亲人,无私奉献,润无细无声的好人!

好人英姐,是农村里很常见的一个妇女形象,朴实无华;好人英姐,她深明大义、无私奉献的形象平凡而高大!

好人英姐!好人一生平安!

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

——记夏畈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秦基友

秦基友,男,53岁,现任夏畈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旅游服务公司董事长。近几年来,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围绕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奋力实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他以坚强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和宽广的胸怀谱写了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坚毅勇敢、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观向上的壮丽诗篇

迎难而上显本色,勇克时坚开新局。前些年,夏畈村由于地处偏僻,窝在天台山与烟宝地水库的旮旯角里,由于田地面积少、交通不便,村民是穷得叮当响,有病无钱诊只能够靠在家拖。村干部无人愿意搞,村级班子是一盘散沙,村集体还欠着20多万元的外债,各项工作非常滞后,是有名的“问题村”。2005年7月换届时,天台山管理处任命在外经商多年的秦基友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面对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他毫不气馁,回村入户访民情、听民音、找症结、寻良策,积极争取风景区党委、管理处的重视和支持,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日日夜夜不懈地努力,终于引进红平旅游公司落户开发对天河漂流项目。

他由于长期在繁杂的事务中劳累工作,患上了腰椎病、胃溃疡,经常带病工作。2006年,他带着村干部跑项目,自开年后旧病复发了,整天的头晕眼放花,吃一顿管一天,县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诫地对他说:“你的病很严重,必须住院理疗。”为了信守对红平旅游公司承诺,圆满地解决好因项目用地发生的纠纷,早日建成漂流项目,他一直坚持到项目完工。

责任如山总担起,创造山村新奇迹。恶劣的自然条件一直是制约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4年,秦基友抓住整村推进扶贫及漂流项目选址本村的良机,带领全村人实干快上,投资近百万元修建旅游专线公路5.9公里,投资15万元在八畈修建旅游渡口。2005年,为建村级综合楼,他带头将自家房屋作抵押从农行贷款5万元,村干部每人垫资1万元,共8万元作为工程启动资金。三个多月的工期里,他和大家吃住在工地,义务投工投资,节约建设成本15000元。当年,八间两层村级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接待游客为集体创收10万元。

他极力想办法开阔村干部的眼界,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变松散经营为企业化运作经营。2007年,他创办夏畈村旅游服务公司,自己兼任公司董事长,组建了60人的团队,开办餐饮店、澡堂、售货亭,成立漂流工程组、运输车队、看护和清洁队,全村58户232人全部入股,全村130个劳动力常年从事旅游服务业,同时解决了全村孤寡、五保和特困户共五户13人的就业问题,让全村90%的劳力从事旅游服务业,当年旅游服务业收入人平均突破2万余元。公司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独立经营、理事会监管,公司成立6年以来,累计实现利润三百多万元,连续六年向村民分红共计达129万元;村委会拿出28万元连续六年为全体村民购买新农合医保和村民养老保险、不要村民负担一分钱;还清了原来陈欠债务23万余元;同时,公司实行滚动发展,村委会每年从公司积累中拿出部分结余用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入近200万元硬化了6.8公里通村通组公路,新建了514平方米的村部,在七里坪镇单独征地建设了48户移民新村;一次性投入大笔资金助学,让本村的小学生全部免费就读于列宁小学,今年村民年终人均分红700元。

至2013年底,夏畈村人平纯收入达7389元;村集体化解全部债务16万元,积累过40万元,已发展经济林4000亩,年收益3万元。如今的夏畈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党支部先后四次被中共红安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三被县委评为“综合治理先进村”、2012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综合实力十强村”等荣誉。

风雨无阻,有汗有泪有欢笑,这是他工作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工作虽然艰苦,但他更多感到的是通过奋斗获得的喜悦。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自己能干出来让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成绩,我就永不后悔。

陈再红事迹材料

2013年12月13日上午10点多,在厦门市海沧海裕路和沧虹路上,上演了一场市民穷追抢匪的好戏。46岁的保安陈再红,在便衣协警以及摩的司机的帮助下,把一名抢金项链的16岁少年追得累趴在地上。

46岁的陈再红,是湖北红安人,在厦门市岛内福佑饭店当保安。13日上午10:10左右,他刚走到海裕路公交站,忽然看到一中年男子在追一个小年轻。一听说是追抢劫,他就赶紧跟着一起追。很快就往沧虹路方向跑出几十米,迅速翻过路中间的隔离栏,沿着海沧实验中学围墙外的人行道,继续往沧虹路方向跑。中年男子跟了过去,陈再红也往前追,一路追了几百米,到沧虹路路口。抢匪迅速穿过路口,跑向沧虹路北面。追匪心切的陈再红顾不上看路口的红绿灯,也跑到路的对面,不过此时他有点气喘吁吁了。正巧,路口恰好有一辆待客的摩的。他赶紧跑向摩的司机,喊他帮忙追抢匪,摩的司机也很干脆,二话不说让他上车,然后沿着沧虹路往海达路方向追去。坐在车上的陈再红,死死盯着抢匪的身影。渐渐地,摩托车超过了抢匪,不过陈再红没有急着下车去抓,他早已计划好下一步。摩托车追了几百米远,开过沧虹路与海达路路口不远处时,陈再红让摩的司机停下来。此时他们已经在劫匪前面,准备来个守株待兔!只顾着逃窜的抢匪估计被眼前突然出现的陈再红吓到了,慌乱之下,将手中的金项链扔向陈再红,继续逃窜。这次他从沧虹路的北面,连跨两个栏杆,跑到对面。陈再红没有翻栏杆,而是喊上在一旁等候的摩的司机,往回骑到海达路路口,再到对面。抢匪横穿沧虹路后,跑进了兴业银行海沧支行旁边的一个楼道里,陈再红下车后也跟了进去。抢匪坐在楼梯上大喘气,原来上面是个死胡同,他实在是没地方跑了。抢匪是个年纪不大的男孩子,陈再红把他拦在楼道里,还教训了几句。不过玩命跑了五六百米,跨了三次栏后,抢匪早已没力气说话了,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过了一段时间,那个中年男子和其他热心群众纷纷赶到,钟山派出所的民警也来了,将抢匪带回派出所调查。至此,这一出市民穷追抢匪的好戏圆满落幕。

后来了解到,抢匪才16岁,江西人,当时抢了一个刚买完菜准备回家的中年女子,从对方脖子上将金项链硬扯下来。最先追抢匪的中年男子,是钟山派出所的一名便衣协警,事发时刚好路过现场,第一时间追了上去。那个摩的司机姓周,安徽人,在附近开了十几年摩的。

来厦门之前,身材不高的陈再红在东莞也是当保安。2010年有一次,他在东莞帮忙追抢匪,对方手上还有刀,他用钢管将刀打掉,最后把抢匪制服。因为这件事,当地派出所奖励了他1000元。两年前,他来到厦门,继续当保安,也继续着自己的见义勇为。今年5月22日下午,陈再红也是经过海裕路公交站附近,听到有人喊抢劫,追了上去,最后跟3名城管队员一起将抢匪堵在一个鸡窝里。没想到时隔半年多,几乎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幕情景,他又一次挺身而出,再次帮忙抓住抢匪。

陈再红说:我的老家湖北红安县一贯有见义勇为的风气。解放前,我的叔父和舅爷爷就投身到红军队伍中,最后都英勇牺牲,自己作为红军的“后代”,帮人打抱不平,“其实也没什么”。

陈再红还说,当初他在东莞抓抢匪后,家人还一再嘱咐他以后不要再干这种“傻事”了,但今天大家齐心协力追抢匪,充满了打击恶势力的正义之气,歹徒终归会像过街老鼠一般,无处遁形。家属再也不用担心我会受伤流血,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了。

冯光新先进事迹简介

苦难中的坚强

冯光新,195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共产党员,小学文化,全家6口人,劳动力2人。小学毕业后,冯光新因家庭困难,主动为家庭减轻负担,没有再继续上学,一直在家种田务农。冯光新原本有兄弟四人,1977年、1991年、2005年二哥、四弟和大哥分别因病去世,他成了全家的顶梁柱。二哥去世后,留下两个年幼的侄女需要人照顾,再加上妻子也患有严重精神病,儿子还嗷嗷待哺,更是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经常是食不果腹。即使是如此艰难的境况,坚强的冯光新也从不叫苦叫累,反而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在村里常常能见到他乐呵呵的面孔。几十年来冯光新一直担任小组组长,积极要求上进,大集体起早摸黑,支援三线建设迎难而上苦干完工。1976年还参加了全县火连畈五七农业技术培训并光荣加入共产党,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善良的人,生活的磨难却接踵而至。二哥去世后,二嫂改嫁,留下两个孤苦无依的侄女。当时大侄女只有四岁,小侄女冯爱莲只有一岁,冯光新承担起了照顾她们的责任。但是时隔不久,刚满两岁的小侄女冯爱莲被诊断出患有严重智障,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当时村里有人建议他丢掉小侄女这个包袱,日子会好过点,但冯光新坚决拒绝了,他常说:“有我在一天,就不会不要爱莲。”就这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他却无怨无悔的坚持了四十年。

照顾一个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智障人是很辛苦的,冯光新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小侄女冯爱莲身上。每天早起晚睡,忙完地里的活,就开始照料小侄女。起床,洗刷,吃饭,洗衣,甚至洗澡都是他一人,经常忙得连饭都没有吃。前几年,爱莲有一次外出,好几天都没有回家,冯光新到处找也找不到,大家一劝他放弃,他就嚎啕大哭,自责没有照顾好侄女,对不起死去的哥哥。后来爱莲自己回来了,大冬天的,棉衣棉裤都被人扒掉了,身上只剩下了秋衣秋裤,身上还有被打的痕迹,冯光新每次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辛酸不已。由于家庭贫困,没条件给爱莲治病,又怕她再跑掉,自此事后,冯光新就不让爱莲离开自己的视线。也曾经有人劝他给爱莲找个婆家,但想到她是个严重智障,善良的老汉说:“不能祸害别个。”爱莲话都说不清楚,情绪也不稳定,常常是大呼小叫,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怕她,经过他家都绕道而行。但在冯光新耐心的照料下,她现在不再随便冲人大叫,也会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村里人也从嫌弃慢慢转为同情,会不时接济下他们。

不知是什么原因,爱莲经常便秘,不忍看着孩子难受的冯光新就用手给她抠;曾经也用过泻药,但一用泻药,爱莲控制不住就弄得哪儿都是,冯光新对此没有任何责怪和怨言,仍旧悉心的照顾着爱莲。有时候爱莲犯病了,会一个劲儿把头往地上磕,他为阻止侄女磕伤自己时不小心用力大了一些,他都会忍不住责怪自己,“孩子也不愿意那样,孩子不是不知道吗?她已经够可怜的了,我怎能不好好待她。”冯光新就是这样默默的坚持着,没有任何怨言。“我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让她活下来。”如今,提到他的名字,关王寨的人都啧啧称赞,表示“要是我,我就做不到。”

未来如何坚守

现在,冯光新已经62岁了,大侄女远嫁他乡,常年没有回家;儿子也已成家,但由于家庭条件差,媳妇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完全丧失了劳动力,且需要靠药物治疗。62岁的他仍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冯光新照顾侄女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我要是走了,爱莲怎么办?”这位坚强的老汉常常独自抹泪。

黄友香模范事迹材料

在觅儿寺镇凉亭村,提起黄友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最让四邻八方打心眼里佩服和由衷赞叹的是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仅靠勤劳的双手把两家共7个孩子拉扯大的艰辛与不易。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屈服,撑起了两个家,正是她的真实写照。乡亲们都说:在她身上,让人真正看到了一个普通母亲的伟大。

1984年,黄友香夫妻育有三个小孩,大女儿刚满6岁,儿子和小女儿都不到两岁,嗷嗷待哺,生活的负担可想而知。然而祸不单行的是哥哥突然去世,嫂子受不了那份苦,执意改嫁,也留下了三个都不到八岁的小孩。在没有和丈夫商量的情况下,黄友香偷偷地把三个侄女领回了家。这时湾里的人都劝她,你自己的伢还嫌不够多吗,你自己的伢都养不活还要养别人的伢,但黄友香看着三个可怜兮兮的侄女,便下定决心要把她们当做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只要自己有口饭吃,决不饿到孩子,一定要把她们养大成人才对得住死去的大哥。因为分田到户,两家共8亩田、4亩地的耕作全部落到黄友香夫妻俩人的肩上,常常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一边劳作,一边带小孩。1990年,黄友香又生下最小的女儿,一家九张嘴吃饭,重大的生活压力,使得夫妻两人不得不到处捡拾别人不种的低产田,还不停地到处开荒,夫妻俩节衣缩食,也没有让孩子们饿过肚子、冻坏过身子。那些年,黄友香夫妻两人从来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因为生活担子太重,黄友香很少给孩子们买衣服,但是他们穿的衣服总数洗得干干净净的,在她的教育和感召下,孩子们都很勤俭,不挑穿的,自立自强,生活积极向上。

转眼到了1998年,孩子们陆续都长大了,老伴却查出身患胃癌,黄友香四处想办法借钱筹钱为丈夫治病,在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下,丈夫选择放弃治疗,劝告黄友香算了,留点钱孩子们还要用,身心俱备的黄友香还要笑着脸对丈夫说,以前那么苦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是该孩子们好好孝敬你的时候了,你可千万不要有其他的想法,要好好地活下去啊。在黄友香的劝慰下,丈夫最终同意接收治疗,但由于以往长期劳累,身体素质太差,最终老伴还是撒手西去。一个本来就十分困难的家庭,一下子又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当年只有46岁的黄友香身上,一方面要想办法还钱,另一方面正是7个小孩成家、上学需要用钱的时候,黄友香再次选择了坚强面对。三个侄女陆续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黄友香再次尽到了母亲的责任,对三个侄女视如己出,亲手张罗三个侄女的嫁妆,黄友香想就是再苦再累也不能让侄女的婆家把她们看轻了,不求风风光光,但决不能委屈自己的侄女。2009年,当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正值黄友香该享受的时候,却因为常年辛苦劳累,中风瘫痪在床。凉亭的乡亲都说黄友香,太苦、太累,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带给7个孩子美好未来。2011年,由于园区建设发展需要,黄友香所在的郑家田湾被政府征地开发,黄友香第一个带头签协议,第一个带头拆迁,并将还建房赠一套给养女。

王清波同志事迹简介

王清波同志1986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2002年王清波代理娃哈哈红安总经销至今,从最初的年销售几十万元到现在的年销售额突破两千万元,为杭州娃哈哈在红安的投资办厂、支援老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多次被杭州娃哈哈集团评为“优秀经销商”。

2009年王清波开办了红安县王源昌购物广场,解决下岗再就业人员400多人。 2011年王源昌被评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公司陆续在城区乡镇开办连锁超市多家,建设加盟农家店200多家,极大地改善了红安城乡的购物消费环境。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平抑了市场物价,消费者从中受益。2014年王源昌成功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市,成为红安第一批挂牌上市企业。公司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获得各项荣誉几十项。

一路辛酸一路歌

—记县妇联副主席卢宝菊

曾经她在家乡的田野劳作过,曾经她在偏远山村驻村多年,曾经她在乡镇办公室默默地值守过无数个昼夜,曾经她有过两次人生成功的喜悦,然而她也曾经历过两次生与死的折磨……,面对成功她显得异常平静,面对痛苦她却又显得异常坚强。

孩时的她,因家境贫穷,父母身体不好,下地干活,栽秧、割谷等没少做过。1998年的全县公务员招考,她不负重望,抓住了这次鲤鱼跳“农”门的机会,成为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机遇与转折,因此她倍加珍惜,拼命工作,无论是驻村,还是值守办公室,她从不言苦与累,不言寂莫与清贫。有段时间当时她还是在高桥镇占店总支工作,因镇“三学办”工作需要,抽调她专门负责材料撰写与整理工作,由于任务重,晚上加班是常事,有几次加班至深夜1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从镇政府走回至几里外的总支宿舍,晚上夜深人静,本来生性胆小的她,独自走在路上,曾几次吓得哭着跑回宿舍,但第二天却依旧加班。

苦心人,天不负。在废寝忘食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读书、看报是她每天的必修课,“机会总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2007年全县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活动中,她再次荣登榜首,担任了县妇联副主席一职。成功的她没有骄傲自满,她深知自己是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资历与阅历,靠的是实干苦学。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履行的是领导岗位之职,做的是普通办事员之事,没有领导高居之感,由于妇联人少,又正是新老交替阶段,几乎所有的文字材料工作全由她负责包揽了。可她从无怨言,尽职尽责。她对文字材料的要求做到了“宁为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她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工作之时,一个天大的灾祸降临到她的头上。多年来,一直感到胃痛的她总以工作忙为由没有静心住院检查,疼痛厉害了就吃点药。积劳成疾,久拖不医,导致她在2012年5月实在坚持不住才住进医院。可诊断结果对于三十多岁的她来说,谁也无法相信,居然是胃部恶性肿瘤!如雷轰顶,家人及同事为之担心,怕她难以承受这一残酷的现实。既怕她思想上接受不了,又怕她身体承受不了接下来的治疗。因为在7年前她曾在孕辰六个半月时,做过剖腹探测手术切除一因子宫遮蔽而无法确定的囊肿。的确得此噩耗,她也曾潸然泪下,然而刚毅的她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凭借其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同病魔抗争着,终于在近五个月的漫长治疗中,顺利完成了从手术治疗到术后放化疗的所有疗程,成功走出了病房,并于2个月后,即2012年11月底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按照领导的吩咐负责年终六考的有关一系列总结材料任务。她有时白天写不得就带回家,休息调整后,晚上加班写。

临危受命,勇挑重担。2013年4月由于县妇联主席到龄退出领导岗位,经组织部门决定,由她主持县妇联全面工作。本来单位人少事多,加之此时又正是省妇联督办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关键时期,她虽曾犹豫过,但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毅然受命,挑起了重担,主持了近四个月的县妇联全面工作。期间,因工作忙曾两度推迟住院复查。在近三个月的筛查中,她都冒着酷热拖着虚弱的身体随同专班到各乡镇现场做好督办协调工作。在一次园区督办会中,从早上八点开始拉练,后开会至12点半,这可真难为了她,本来天气炎热,加上康复中的她本应少食多餐,可会场又没条件,但她没有退缩,更没有离开,而是悄悄地拼命饮着白开水,以水充饥。会后回到家中却疲惫不堪。“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她对人生的基本要求,不唯官、不唯富,但守清泉有水喝,哪怕是在主持工作期间,她也没有因私在单位报一分钱帐,没有用单位一次车。

如今的她依然在副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尽管还处在大病的康复期,但她却毅然拖着瘦弱的身躯坚持着,从不懈怠,任劳任怨。在胜利街拆迁中,作为单位拆迁专班一员,她积极主动,勇挑重担,全程参与,并多次反复与拆迁户沟通、协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包保拆迁任务。

坎坷人生路,笑傲而前行。太多的辛酸,太多的付出,但却谱写了一首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的生命赞歌。

红色文化的有力推手

——郑仕宽事迹材料

在我县广大离退休干部队伍中,有一位年愈古稀的老共产党员仍然活跃在文化战线上,为红安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余热。他就是人称“红色文化有力推手”的郑仕宽同志。

郑仕宽是我县干部队伍中少数几位曾荣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市级模范党员。退休后他常说:“一个共产党员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党员的党性原则不能退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不能退休”。他生在红安,长在红安,热爱红安这片热土,常常以一个红安人感到自豪。因为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的诞生地,鄂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诞生了两位国家主席,两百多位将军。还同时诞生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以及首创“红军”的红色对联。造就了红安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深深扎根在红安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红安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各地游人,川流不息,纷至沓来观光旅游,考察了解,探寻红色文化内涵。他认为工作生活在这块光荣土地上的红安人,不能沉醉于历史的荣耀之中,要有责任感,要让红色文化瑰宝放出新的绚丽的奇葩。基于这种政治责任感,2008年他见到某些省、市的地方报纸和文化作品中,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些革命歌曲的诞生地说成是他们那里,曲解了历史事实。他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并作了长时间的考证,写了一篇《红色文化映红了将军县》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态度,论证这两首歌产生的历史根源。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修改经过,曲调采用的形式,以及歌曲流传到达地方和后来演变过程,以雄辩的事实充分的论证了这两首革命歌曲属于红安人和红安地域的原创,为红安的革命历史争得了正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见到这篇文章后赞扬这篇文章写得好,计划在他身体康复后找作者座谈。可惜这位老将军半年后与世长辞。

中共中央把红安列入了红色旅游区以后,他认为各地游客到红安以后不能简单地只看红色景点,要让更多的游人从红色景点中去品赏更多的文化品味,感受红色文化内涵,给游人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2011年他写的《红安赋》,以较高的文学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文章很多刊物报纸纷纷转载。很多读者认为作品语言精练,结构紧密,仅用247个字,全面地概括了从四百年前建立黄安县至更名红安县的漫长时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近几年他以报告文学,长篇通讯,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形式在《人民日报》、《光明报》、《湖北日报》、《黄冈日报》、党报、党刊和诗刊杂志上发表近100篇文章,使广大游客和读者了解红安,探寻红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他发起成立了红安县毛泽东书法研究会,成立以后赢得省、市乃至国家毛体书法界的重视。2008年省文联下达文件,决定在红安举办“中国首届毛泽东书法艺术高峰论坛和第二届中国毛体书法作品大赛暨红安红色文化经验交流会”,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书法名人集中在红安研讨和展示毛体书法的精品,学习红安主打红色文化品牌的经验。这次会上郑仕宽同志的毛体书法作品和“毛泽东书风略考”的学术论文双双夺得一等奖,在全国书法界产生极大震憾力,很多参会者认为红安不仅将军闻名于世,而且文风四溢,文化底蕴深厚。

2007年全国第八届艺术节在武汉召开,大会组委会点名红安毛泽东书法研究会,代表黄冈市报送25幅毛体书法作品,在红色文化展厅参展。这次会上郑仕宽同志以“植根于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为题在大会上发言,搏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同志,还单独接见了他并一起合影。2009年红安毛体书法会和老年书画会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2013年《书法报》采风团来到红安,专程对郑仕宽同志进行了采访,并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导了郑仕宽和他所领导书法团队。

2014年全国政协在北京举办了“老部长老将军书法联谊会”,郑仕宽同志应邀参加。这次会上他精湛毛体书艺,搏得全国各地书法同仁的赞扬,并被大会组委会特邀为组委会领导书写作品,把将军县的文化内涵推向全国。

2011年红安县委宣传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决定举办一次大型书展和编印参展作品专集。这一任务委托郑仕宽和他所在的书法研究会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成功完成书展和编印作品专集的任务。这本作品集送达黄冈市后受到各位领导的高度赞扬。

2013年他发起创办了《红色文化》小刊,得到县委宣传部重视和支持。一年多来坚持每月出刊,到目前为止,一共出刊18期。受到很多读者的支持和好评,有些离退休老同志把它看成当年的《红安报》,期期必读。在外工作的老将军后代,看到《红色文化》犹于看到了家乡的亲人,这个小刊赠发量不断上升,仍然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

郑仕宽的红色文化活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原创精神。他负责承办的“纪念李先念诞生10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政法系统举办“阳光政法”等书展都要求自己撰稿自己书写。避免过去有些书法展,千篇一律的古诗词。他认为书法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品的内容,反映时代心声,反映社会的正能量,所以他的书作深受社会各阶层读者观众的青睐。

有人认为郑仕宽同志这样热衷文化活动一定是向钱看,事实恰恰相反,他的书法作品虽然上了较高层次,索求的人很多,但他从来不中饱私囊,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红安很多酒店,餐馆请他书写书法作品,他都将这些报酬交由研究会财会人员开收据由集体作为活动的经费使用。有位在大连工作红安籍老板索取了他一幅书法作品,捐资二万元,他全部交由研究会集体使用。红安天台贵宾楼、花园宾馆、所有的摄影和书法作品,都是由他负责组织创作的。他坚持突出红色文化内容,老板相当感激,所捐资金他同样交由研究会作为会里收入使用。老板为了回报社会每年重阳节委托他组织集餐会,他都以会里名义邀请红安资深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参加。他说一个人享用一桌美酒佳肴没有滋味,大家一齐来享受,让老同志谈笑中愉悦心声。

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健康的东西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他不辞辛苦,不记报酬,不停地奔走在打造红安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奉献的自己余热。在这篇文章末尾我们还是摘录他自己写的一首小诗送给广大的读者:

“花随春意发,福自党恩生,似锦繁华日,老翁笔寄情”。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