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包正利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一位白花苍苍的老人。
55年,浏河村从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交通便捷、干群和谐、村民富庶的社会主义文明新村。
今年79岁的包正利,出生在旧社会的贫困家庭,在他只有1岁的时候,父亲就在战场上因公殉职,成为革命烈士。红色的家庭背景,使包正利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解放后,为了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包正利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紧跟党走,从1956年开始在杏花乡浏河村担任村干部,1958年入党,1960年3月起担任村支部书记。半个多世纪的“村官”生涯,55年的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与天斗与地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巨大变化的精彩华章。浏河村先后被省、市、县委授予“农业先进集体”、“楚天明星村”等80多项荣誉称号,包正利个人也被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优秀人大代表”。
虚心学习不落伍
因为家里穷,包正利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最怕的就是不学习,不能把上级的政策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他一时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来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每晚电视里的新闻联播、地方新闻必看,村里订的党报党刊必读,上级组织的开会、参观,必须认真地听、仔细地看。他还虚心向技术员请教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先后学会了制茶、农作物制种、果树整枝等。
由于注重学习,包正利的思想一直很活跃,始终不落伍,不说外行话,不搞瞎指挥。村里的人都说,包正利是七八十岁的人,三四十岁的心。八十年代初期,他就大胆尝试“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走特色养殖之路”的发展模式,全村户平增收1200元。1985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介绍了浏河村的作法。九十年代,浏河村又先后引种过荸荠、黄姜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全县率先推广高产油菜配中杂、地膜花生配晚杂等种植模式,全国先后有6个省的代表团到浏河村参观学习。在新的世纪,浏河村又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同时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大力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大户。目前,全村有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户、3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1户、100亩以上的养鱼大户1户,其他种、养专业户9户。
真心办事促发展
多年来,包正利带领一班人认准的就是要干群众最盼的、干群众单个力量干不了的,一点一滴地通过扎实苦干、引领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2008年,浏河村自筹资金10多万余元,启动了通村水泥公路建设。包正利精打细算,严格管理,干中求助,争取各级的支持。为了把好质量关,他和其他几名村干部天天盯在路上,与群众一起挥锹铲土。两个月时间,全长3.5公里、总投资58万余元的通村水泥公路建成通车了,山乡一片沸腾,群众自发鞭炮庆贺。多年来,浏河村先后修建大小水库13座,蓄水量总计190万立方米,修通灌溉渠道2条4.5公里,600多亩水田达到了自流灌溉,消灭了水利死角;全村209户都吃上了卫生、洁净的自来水。
浏河村地处偏僻,但山林资源丰富。为此,包正利把兴村富民的希望放在山上,唱好山林戏,建好茶叶园。全村山林面积3400多亩,先后开发建成速生丰产杉树1000亩、杨树200亩、板栗300亩,封山育林面积达到2000亩,林木积蓄资产达800多万元,成为浏河人的绿色银行。2005年开始,浏河村先后投资20多万元,从江西、浙江引进新型茶叶加工设备,到武汉请资深茶叶专家给浏河茶“号脉”、定位、包装。第一批高山有机茶生产出来后,包正利与两名村干部背着茶叶到武汉打市场,尽管受到过喝斥,也遭遇过白眼,但包正利始终是咬紧牙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批浏河茶推销出去后,茶场开始有了订单,良好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垂青。2013年生产浏河云雾、浏河翠峰、浏河毛尖等绿茶5000公斤,产品销往北京、新疆、武汉等地,年产值达75万元,“浏河云雾”已成为全县茶叶品牌中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村民由过去单一的种粮为主发展到粮、油配套,花、杂配套,板栗、青茶、油料为主的经济格局,民营经济、打工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诚心待人促和谐
包正利说,人的口袋里有钱不算富,精神上富有,社会和谐才是真正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在包正利的直接推动下,浏河村先后办起了业余楚剧团和农民乐队,活跃了农村文化,将全村农民从麻将桌和封建迷信场上拉过来了。
多年来,包正利养成了清早起来上山看、吃了早饭满村转、有了事情亲自干的习惯。有一个真心对待群众的态度,办起事来就顺心,广大群众也服心,全村的经济发展也称心。建国以来,浏河村没有出现大的刑事案件,几十年未出现一例越级上访事件,十几年无一计划外生育行为。村里干群和谐,民风淳朴,精神振奋,村民团结和气、婆媳互敬、乡风文明。
1988年,包正利响应上级的号召,与贫困户罗双喜开展结对帮扶。罗双喜的丈夫病逝,丢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家里欠债1万余元。包正利经常到她家了解情况,根据她家的实际,借钱为她家发展养鸭300余只、养猪5头、养牛3条,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脱了贫。后来,她家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为了表达谢意,罗双喜将孙子的名字取为:包德席、包德党、包德群,意思是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员、感谢人民群众。
公心处事风气正
包正利说,干群和则乡风正,群众眼睛里是进不得沙的,他们不怕穷,就怕干部处事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包正利坚持遇事多和同事讨论,决策交由村民代表决定,财务交给理财小组审核,调解纠纷交给村五老协会;小事常开会,大事常投票。在浏河村,干部和群众一样,没有特殊化:做义务工、积累工,村干部一样承担,分田分地一样参与抓阉,承包合同一样参与竞争。多年来,浏河村制定的规章制度,都是管用有效的。健全、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民宅基地的审批、承包合同的管理、林场树木的砍伐等,都实行公开、民主管理,杜绝了滥开支,村组干部无一人贪污挪用行为。
包正利说,当支部书记不能只求过得去,更要紧的是要求过得硬: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先做到。如包正利要求村干部在春茶开采期间到村茶场参加劳动,加强管理。包正利是每天清晨起床步行3公里赶到茶场,从采摘、拣黄片、制茶、包装等环节,他不仅一一安排专人严把质量关,而且自己动手。在生产、销售旺季,总是忙到晚上12点或1点多钟。场长包德富说,他们三、四十岁的劳力感觉到太累吃不消,但是看到我70多岁的人还在做、还在忙,就不好意思叫苦喊累。
一心为民不老松
在包正利70岁的生日时,县委领导亲自到他家祝贺,县委组织部、县农办还为包正利赠送了题为“村支书中好榜样、三角山下不老松”和“四十七年跟党走、率民致富作先锋”的两张匾牌祝贺。
“人到七十古来稀”,近几年来,包正利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儿孙们都心痛他:要注意休息、保护身体,而且作为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几乎已经达到了顶峰”,都劝他辞去书记在家颐养天年。尽管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包正利也曾产生过想休息的念头,但在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下,他仍然斗志昂扬地战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线。2013年初,包正利争取政策支持,启动了浏河村的新农村改造。在动员村民拆除私搭乱建的小屋、牛栏、猪舍的日日夜夜里,包正利隐约地感觉到了身体的异常。当儿女们看到他不仅进食打硬,而且喝水也出现打硬的情况时,要带他到医院检查。包正利却坚持道:打斗已经打响,怎么能够当逃兵!
直到全村的改造完工,村民们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屋,白墙、红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浏河村的航拍照片出现在全市现场会的展板上时,包正利才满意地松了一口气。
2013年11月,包正利住进了医院。医生埋怨他的儿女:怎么直到病成这样才到医院检查!在医院治疗两个月后,包正利不顾儿女的劝说,坚持要回到浏河村。闻讯后,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又赶到医院,劝老包安心在医疗治疗。包正利动情地说:“我生在浏河,一生战斗在浏河,我离不开浏河的山山水水。回到村里,我还要继续发挥余热,搞好传、帮、带,为浏河的发展尽到一个党员的义务。我要做三角山上的不老松、浏河村里的老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