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安概况    新闻中心  红安视频  经典红安  招商引资  红安党建  文化旅游  专题网站
红安革命前辈的家教家风
发布时间:2019-07-14 08:51    作者:.    来源:红安县档案馆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它不仅关系着一家荣辱、一族兴衰,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和民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把家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为配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安县档案馆推出“红安革命前辈的家教家风”展览,通过珍贵的档案史料,反映红安前辈高尚的家教家风,激励全县党员干部自觉将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修好家风建设必修课,养成勤政廉洁的良好风尚,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小北街至清风社区的橱窗里开设的“红安革命前辈的家教家风展”,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01

董必武

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绝不能高人一等。

——董必武对儿子的嘱托

1975年春,董必武和家人的合影照。

1975年春,董必武与夫人何莲芝在广州的合影。

1950年4月,董必武和女儿良翚、幼子良翮在北京。

1965年11月,董必武为子女题诗:“父母皆望儿女智,我希尔学愚公愚。大山三座虽移去,穷白形存敢自娱?毛选文章认真读,一心革命赴前途。”

1951年2月31日,董必武在给堂弟董贤煦的信中写道:“你现在农村居住,能识字,能知道上级政府领导人民做什么。你要好好地帮助当地人民完成上级所号召的任务,农村有劳动模范,弟努力生产,可争做一个模范。”

1975年3月5日是董必武90岁生日,重病中的董老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九十初度》。他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深有体会地写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02李先念

李先念告诫子女:“政治上要强,思想上要强。”

叮嘱想通过他介绍到城里工作的亲属:“我没有那个权力,共产党的干部是干出来,不是从我口袋里掏出来的。”

李先念与夫人林佳楣

1987年1月16日,李先念与姐姐李德琴在一起。

1987年2月,李先念与家人的合影照。

图为李先念和家人合影(左1为李小林)。李小林曾深情地说:“父亲教育子女非常严格,他对外人比对我们宽容。爸爸就是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能当官,不能赚钱,更不需要出名,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1984年10月26日,李先念在给红安县委的信中强调:“今后县里来人不要给我带任何东西。买东西是要付钱的。”

03郑位三

第一,公家发的东西,若有你一份,你就要,若没有你的,你就不能向组织伸手,不能搞特殊;第二,若有领导、同事或下级找我谈工作,你不要在场,更不要干预我的工作;第三,不能以我的名义向公家要东西。

——郑位三给夫人的约法三章

1942年夏,郑位三在安徽和蒲云结婚时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初,红安百废待兴。郑位三为了帮助家乡的亲友迅速恢复生产,便将自己的积蓄存到家乡的银行中,便于随时救急。这是他为存款一事写给红安银行的信。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郑位三在写给红安县委的信中说:“我在汉曾见到少数红安干部与群众。我劝他们目前不要埋怨什么人,批评留到最后一季。当前要干群团结,克服困难,首先是粮食困难。” 对父老相亲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04徐深吉

我个人没有什么遗憾和不放心的,只想子孙后代忠于“马列主义”,把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共产主义社会,全人类解放。希望百多年,两千万人生命代价取得的果实不要忘记和丢掉……

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外地亲友不要来京,由组织按照规定发个通知就行了,更不要向组织提什么要求。这些我完全相信化民同志和孩子会按我的意见办的。

—摘自徐深吉中将1992年4月21日的日记

1960年4月,徐深吉夫妇在杭州。

1984年3月25日,徐向前元帅题赠给徐深吉的《石灰吟》。

1981年,徐深吉亲笔所书的《八旬随笔》。

1989年2月19日,徐深吉的全家合影照。

徐深吉经常教育子女应该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他本人酷爱京剧艺术,茶余饭后偶尔也会操起京胡自拉自唱一番。

1993年9月,徐深吉关于自己后事安排的手迹。

05秦光远

村里同意你家免提成,不能这样做。万一交不起,我给你想办法。遵照党章规定,支部堡垒作用、党员模范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事,党员自己首先不做。

——秦光远给弟弟秦遵礼的信

2000年夏,秦光远在“魂系红安”条幅上签名。

1999年,秦光远与柳墨金婚纪念。

秦光远与幼儿园小朋友在一起。

秦光远与家人的合影照。

秦光远听侄儿秦秋平说,村里考虑到秦家的特殊情况,准备将秦家的提留款免掉。他两次写信回家,让弟弟秦遵礼一定要上交,并告诫家人,作为共产党员,不能搞特权,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自1953年开始,秦光远每年都从工资中挤出部分钱来资助家乡的贫困生,直至离世。他不仅助学,逢年过节还用自己的积蓄来资助家乡的烈士遗属和孤寡老人。

06方和明

红军团长方和明解放后放弃组织上的照顾,隐瞒身份,以普通红军战士的名义回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不失劳动人民本色,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

回乡务农的红军团长方和明

方和明与夫人戴先英、侄孙女方保红的合影。

方保红回忆说,有时吃饭不小心掉一粒饭在地上,爷爷会对她说:“一粒粮食费了九十九道手,离了筷子还不能到口。” 受爷爷影响,她逐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偶尔有饭粒掉到桌上,也会自觉捡起来吃掉。

方保红是方家唯一的接班人,刚参加工作时在民政局当打字员。爷爷对她说:“只有病死的人,没有累死的人。单位里你年轻,多吃点苦,累不死。”

劳动中的方和明。

07徐正修

革命战争年代,徐正修大妈随丈夫积极投身革命。丈夫牺牲后,她又把儿子送到红军部队。儿子牺牲后,她仍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党工作。全国解放后,她积极生产,3次被评为县级特等模范,1次省级甲等模范。2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她被人们尊称为:“革命的徐大妈”。

“举世闻名徐大妈,一心革命世堪夸。妇联以彼为旗帜,试验田兼五好家。” 这是董老诗作《题赠徐大妈》。图为1958年3月,董必武亲切接见徐大妈。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大妈保持革命本色,带头组织互助组,并将省里奖给她的拖拉机无偿捐给村里。

徐大妈的丈夫叶启俊牺牲后,党组织安慰她不要难过。徐大妈坚强地说:“我不会难过,虽然失去了丈夫,但我还有党。” 从此她将党当成母亲,把革命同志当成亲人。后来她常说:“是党培养了我,给了我荣誉,我只有更加努力,办好农业社,把广大群众引向更幸福、更富裕的路。”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革命先辈优良家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传承红安精神,弘扬革命先辈优良传统,涵养清廉党风政风,使其灿烂不熄、代代受益。

 



版权为 红安网 www.redhongan.com 鄂ICP备18020062号-1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 中共红安县委 红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0713-5182570 E-mail:redhongan@163.com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红金龙大道广播电视大楼 邮编:438400 
Copyright © 2007-2018 redhong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112202000030号